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年四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八年四彈」是1965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七機部制訂的《地地導彈發展規劃(1965~1972)》的簡稱,意即在1965年至1972年8年時間內,研製四種新型地地導彈: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東風四號和東風五號。
在「八年四彈」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由於研製單位受到「文化大革命」嚴重衝擊,該規劃延遲8年,至1980年5月18日,東風五號完成洲際飛行試驗,方才宣告全部完成,實際耗時15年。
「八年四彈」規劃對1965-1972年間戰略導彈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規劃,從兩彈結合到中程、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作出明確規定。該規劃考慮了國防建設需要;中國航天技術的長遠發展;技術可行性與經濟承受能力。「八年四彈」規劃的制訂和實施,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航天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部分型號即是基於此規劃改造而生。[1][2]
歷史
1963年4月,屠守鍔作為五院一分院代表在國防部五院發表了一篇地地導彈技術發展途徑和步驟的文章。[1][3]
1965年時,中蘇交惡,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處於同時與美、蘇敵對的國際環境中,需要加強國防建設。同時地地導彈武器仍十分缺乏,僅有兩型:仿製蘇聯導彈的東風一號短程彈道導彈,自主研製的第一款、1964年試飛成功的東風二號中程彈道導彈。因此,中國有研發一批新型地地導彈的需求。同時東風二號的成功研製,也說明中國有研製新型地地導彈的相應能力。
1965年2月至3月,七機部部長王秉璋組織幹部群眾就地地導彈規劃展開大討論。3月11日,七機部形成《地地導彈發展規劃(1965~1972)》。[1]
1965年3月20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七機部提交的《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和進度安排獲批准。[1]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導彈研製工作一度陷入癱瘓和半癱瘓。[1]
1966年10月27日,攜帶核彈頭的東風二號甲中近程導彈在羅布泊靶區命中目標,中國第一型導彈核武器宣布研製成功。[1]
1968年12月、1969年1月,東風三號中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獲得成功,研製工作基本完成。[4]
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彈道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研製工作基本完成。[1]
1971年至1973年,東風五號進行了三次試射,全部失敗。[1]
1973年10月,由於已無法在「八年四彈」規劃期限內完成工作,東風五號的研製試驗計劃暫緩。[5]
1974年起,東風五號被改造為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以航天發射的形式繼續測試火箭性能,並由此派生出眾多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號。[6]
1978年起,改進後的東風五號重新開始試驗,取得全部6次成功。[5]
1980年5月18日、21日,東風五號洲際飛行試驗取得成功[7],「八年四彈」規劃全部完成。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