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堆天后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堆天后宮(臺灣客家語四縣腔:Liuk-tôi Thiên-heu-kiûng ),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內田村的媽祖廟,緊鄰昌黎祠,於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1]。1895年乙未抗日時,六堆人即是在此選出正副大總理來指揮作戰[2]:24[3]。該廟因位於內埔之故,也有稱為內埔天后宮。
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另陪祀千里眼、順風耳,於左次間奉祀註生娘娘,右次間奉祀福德正神,翼房觀音廳則供奉觀音菩薩[3]。
沿革
內埔六堆天后宮據《鳳山縣采訪冊》所載,是清嘉慶八年(1803年)由鍾麟江所倡建[2]:11。在蔡牽於嘉慶五年(1800年)首次侵攻鹿耳門,引發蔡牽之亂期間,鍾麟江率眾於嘉慶七年(1802年)渡海至廈門後轉往湄州島分香,返回內埔莊後遂倡建天后宮,共募得4411兩銀[2]:31、32。而在天后宮於嘉慶十年(1805年)落成的同時[1][4],六堆人也在同年受臺灣道慶保之命支援官兵對抗蔡牽勢力,六堆人遂推武舉人賴熊飛擔任大總理,鍾麟江為副總理,於天后宮集結六堆兵力,可見天后宮在六堆已有相當的重要性[2]:23[4][3]。
道光廿八年(1848),天后宮已有傾圮之象,六堆各莊遂推舉鍾桂齡主持重建工程[2]:17。在募得洋銀3310多元後,工程於隔年(1849年)十月擇吉開工,咸豐元年(1851年)十二月落成,共計耗資3250多元,而此次的重修大致維持原有格局,並未有太大改變[2]:17[1]。
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割臺後,由於當時臺人拒絕日本的接收,遂與來臺的日軍交戰。當時六堆抗日勢力集結於天后宮,推選舉人李向榮擔任大總理,左堆總理蕭光明任副總理,總參謀為中堆總理鍾發春[2]:24。然而在火燒莊之役戰敗後,六堆的抗日行動也宣告失敗。
進入日治時期後,天后宮在大正二年(1913年)春進行重修,募得日幣1萬4千圓,同年11月落成[2]:25[3]。此次由鄉紳劉金安、李石華等人所發起的重修除了修復廟宇外,最主要的建設即是觀音廳的興建,使得天后宮跟昌黎祠連成一體[2]:25[1]。而在日治後期的皇民化運動期間,天后宮神像被潮州郡役所沒收,直到二次大戰後由內埔鄉長鍾梅貴、高雄縣參議員鍾桂蘭、前內埔第一保保正李福謙、老埤國民學校(今內埔崇文國小)校長鍾立珍、內埔信用組合職員陳玉蓮等五人上書請官方送歸神像[2]:26。而後募得舊臺幣44萬7700元後,於民國卅六年(1947年)進行天后宮的修復[2]:26。
此後天后宮又在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請李瓊琢重作廟宇彩繪。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公告為古蹟之後,七十六年(1987年)成立管理委員會[2]:46。天后宮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年底進行重修,兩年後(1997年)的10月29日落成[2]:29。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歷年興修大事表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