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蘭溪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蘭溪城牆為舊蘭溪縣城城牆,位於今中國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雲山街道,現僅存西城牆長600餘米的牆段,位於蘭江東岸蘭江路東側。
蘭溪為唐咸亨五年(674)分金華縣西部之三河戍置縣,屬婺州,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州,明洪武三年(1370)仍降為縣[1]。蘭溪城牆始建年代不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婺州通判洪遵所修《東陽志》已有記載(原書已佚),元至正十八年(1358)胡大海佔領蘭溪時重築,明正德七年(1512)因江西王浩八起義波及浙西而再度築城,清乾隆、嘉慶、同治和光緒時多次重修[2]。民國二十八年(1939)後為便於戰時疏散而拆除城牆,僅西面城牆因有防洪作用而得以保留。1985年西門城樓倒塌,1995年重修城牆並重建西門城樓。現存西城牆中有約600餘米為明代遺蹟(含小西門隆禮門與柳家碼頭便門),其餘為1995年重修[3][4]。
蘭溪城牆東依大雲山,西臨蘭江,略呈半月形。傳南宋紹興時分大城和子城,大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已久廢)。明正德時城周八百六十五丈(約2768米),城內面積約0.54平方公里(開廣二里三百二十三步)。最初大城有陸門四座,分別為東門上門、西門溪門、南門迎麾門和北門,至正後改稱東門安政門、西門清波門(外為悅濟浮橋)、南門明德門和北門拱辰門,之後又增設小西門隆禮門(元至正二十五年,即龍鳳十一年(1365)增設,俗稱水門,位於西門南側,外為水門碼頭)及柳家碼頭、朱家碼頭和張家碼頭三處便門(張家碼頭便門增設於明成化時,其餘年代不明,均位於西門北側,後官塘由此入城),另有水門一座名水闕門(位於北門東側)。南、西、北三座陸門上建有城樓,水闕門上建有天仙閣[2]。城外不設城濠,其中東北側有後山溪(天仙溪)和後沙溪繞城(圖)。
原城內的主要建築有縣署(位於東門內,已不存)、城隍廟(位於今延安路小學內,蘭谿市文物保護單位)和藥皇廟(位於天福山北麓、牛角尖雀門巷23號,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等,學宮(蘭溪縣學文廟,位於今雲山小學內,已不存)和雲山書院(西與學宮緊鄰,已不存)則位於東門外。城內尚存天福山、城隍廟兩個傳統歷史街區,以及告天台(蘭谿市文物保護單位)、錢業公所(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徐氏宗祠(蘭谿市文物保護單位)、章郭巷9號民居(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和章懋故居(蘭谿市文物保護單位)等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公建、民居。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