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冰雹

天然災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冰雹
Remove ads

冰雹hail,也稱),俗稱「雹子」,是從空中降落的呈球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冰塊,產生於猛烈發展的積雨雲,多出現於晚春和夏季的午後,是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一種強對流天氣,易給農業等帶來經濟損失[1][2][3]。「冰雹」和「」(俗稱「雪子」等)不同:後者多伴隨降雪出現[4][5],常被公眾誤以為屬於冰雹[6]

形成

冰雹是以「雹胚」(直徑約0.2~0.3mm,主要是大的過冷水滴,也可由塵埃、冰晶等充當)為核心,在雲中反覆碰凍過冷水滴形成的。具有特定氣象條件的雷暴雲可降下冰雹(這類雷暴系統可稱「冰雹雲」或「雹雲」)。這些條件包括斜升氣流的強度、氣流最大上升速度區的位置、冰點層的高度、雲中水分累積區的條件等。除較弱的冰雹可由對稱型風暴雲(一般雷暴)降下之外,雹雲通常是三種典型強雷暴之一,尤其是強雹暴多半為超級單體[7]

分布

冰雹大多發生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在赤道和兩極較少,在海洋上也較少。從局地條件看,冰雹分布是山區多、平原少。這是因為山區地形複雜,受熱差異大,空氣垂直運動發展,冰雹較易於形成。

危害

冰雹是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枝葉、莖幹和果實產生損傷,造成作物減產或欠收。除此之外,冰雹出現時常伴有強風及劇烈的降溫,還產生雷電現象,從而帶來各種危害,例如建築物的破壞和人員的傷亡[8]

圖片展示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