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式政黨
主要共产主义政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列寧式政黨是指根據蘇聯開國元勳暨首任最高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的理念,組織的具有革命色彩的政黨。這種政黨採用層級化組織的方式運作,設有一層又一層的權力機構以確保命令能夠貫徹執行,這一模式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民主集中制(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民主集權制)。其重要特徵即是在塑造代議制民主體制的過程中,相當容易形成黨國體制,部分列寧式政黨所執政的國家還存在「衛星黨」作爲民主裝飾。20世紀仿效蘇聯共產黨建立的各國共產黨組織,基本上皆以這種方式運作;部分曾受到蘇共影響的前蘇聯國家或資本主義國家政黨亦保有相當的列寧式政黨特徵。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4年10月27日) |

概述
列寧式政黨的理念起源於列寧主義,典型的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於黨的領導決策集團,而決策集團通常僅有數人。形式上,黨中央會藉由黨代表會議傾聽基層黨員的意見,但實際運作上仍是由黨中央的領導階層號令全黨,而非由下而上反映決策。由於採取高度的中央集權,為確保黨的決策能夠被貫徹執行,因此會強調需要服從上級。
列寧式政黨的另一個特色是「以黨領政」。與重視權力分立的傳統民主思想相反,列寧主義認為國家權力必需集中而不得分散,因此容易導致一黨專政的情形,最終演變為黨國體制[1]。同時,為了鞏固決策階層的正當性基礎,此類政黨通常會樹立領袖的偉大形象、並強調特定的政治主張,以凝聚黨員的認同。以共產黨為例,一般是設立總書記作為實質上的最高領袖,並且強調共產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等意識形態進行思想灌輸,再藉由政治局、中央常務委員會、黨代表大會等層層組織以嚴格把關。像是中國共產黨,由下至上依序設置了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與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列寧式政黨列表
旗幟或標誌 | 政黨名稱 | 所屬國家 | 建立時間 | 最高權力機關 | 政黨領導人職銜 | 政黨領導人 |
---|---|---|---|---|---|---|
![]() |
中國共產黨 | ![]() |
1921年7月23日 |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習近平 |
![]() |
朝鮮勞動黨 | ![]() |
1949年6月24日 |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朝鮮勞動黨總書記 | 金正恩 |
![]() |
越南共產黨 | ![]() |
1930年2月3日 | 越南共產黨中央政治局 | 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阮富仲 |
![]() |
老撾人民革命黨 | ![]() |
1955年3月22日 | 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 | 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通倫·西蘇里 |
![]() |
古巴共產黨 | ![]() |
1965年10月3日 | 古巴共產黨中央政治局 | 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 米格爾·迪亞斯-卡內爾 |
![]() |
蒙古人民黨 | ![]() |
1920年3月1日 | 蒙古人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羅布森那木斯萊·奧雲額爾登 | |
![]() |
印度共產黨 | ![]() |
1964年11月7日 | 印度共產黨中央政治局 | 印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西塔拉姆·亞秋里 |
![]() |
佤邦聯合黨 | ![]() |
1989年4月17日 | 全邦代表大會 | 佤邦聯合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鮑有祥 |
![]() |
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 | ![]() |
1987年12月22日 | 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 - 愛國陣線中央政治局 | 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第一書記 | 埃默森·姆南加古瓦 |
旗幟或標誌 | 政黨名稱 | 所屬國家 | 建立時間 | 解散時間 | 最高權力機關 | 政黨領導人職銜 |
---|---|---|---|---|---|---|
![]() |
蘇聯共產黨 | ![]() |
1917年4月24日 | 1991年11月6日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
保加利亞共產黨 | ![]() |
1919年5月28日 | 1990年4月3日 | 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 ![]() |
1956年10月31日 | 1989年10月7日 |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
![]() |
波蘭統一工人黨 | ![]() |
1948年12月16日 | 1990年1月30日 | 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
![]()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 |
1946年4月21日 | 1989年12月16日 |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
羅馬尼亞共產黨 | ![]() |
1921年5月8日 | 1989年12月22日 | 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 | ![]() |
1941年11月8日 | 1991年6月12日 |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 ![]() |
1921年5月16日 | 1992年4月23日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
聖馬力諾共產黨 | ![]() |
1921年1月21日 | 1990年 | 聖馬力諾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 聖馬力諾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其他
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首任總理孫中山的領導下進行組織改造,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提出以蘇聯共產黨的模式改組國民黨,實行以黨領政、建立黨政領導軍隊的體制。同年舉行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以仿效蘇共組織的方式,設立決策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當中再選出數名常務委員組成「常務委員會」(簡稱中常會),確立其層級化的列寧式政黨特徵。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至1987年解嚴之前中國國民黨一直保持着這樣的組織形式,並與如同共產主義國家般實行黨國體制。直到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才順應民主化浪潮進行政治改革,兼任黨主席的李登輝順勢推行黨內民主,並於2001年起首度確立黨主席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至此才改變了其專制本質。故有論者認為,國民黨進行了一連串組織改造工作後,僅在形式上仍保留列寧式政黨的特徵,實質上已為民主政黨[2]。
現今中國國民黨的運作體制,由黨員選舉產生黨代表,再由黨代表所組成的「全國代表大會」(全代會)選舉出數十名「中央委員」,組織「中央委員會」為黨的決策機關;中央委員再互選產生常務委員組成「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常會),為黨的最高權力機構;黨主席則由黨員直選產生,執政時黨主席可由總統直接兼任。另外,在黨務行政上也採取類似政黨政治的輪替制度,黨務主管及幹部由黨主席任命,並同其一併進退。
民主進步黨自創黨以來一直都是民主政黨,但其成立之初因曾參考中國國民黨的組織設置[3][4],因此在形式上具備了某些列寧式政黨的特色[5][6][7],例如層級化的決策組織:黨代表組成的全代會選舉出「中央執行委員」(中執委),中執會再選出「中央常務委員」(中常委),黨主席則由黨員直選產生,執政時得由總統兼任;與國民黨幾乎完全相似。不過,民進黨的地方黨部主委並非如同國民黨由黨主席指派,而係由黨部自行選舉產生。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