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無畏弓背蟻
澳洲独有的弓背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無畏弓背蟻(學名:Camponotus intrepidus)又稱勇敢弓背蟻,是蟻亞科弓背蟻屬之下的一個物種 [3]。由 Kirby 於 1819年首次描述。[4]
該物種為澳洲的獨有物種,包括昆士蘭、新南威爾斯州、維多利亞州 [5]及西南地區[6](婆羅洲疑似也存在記錄,但仍需要確證)。
Remove ads
外觀
體色主要為黑色和紅色,頭部寬於腹部。
體長20mm以上。頭部呈倒三角狀,後腦勺近邊緣,上面具稀疏的點狀,為網狀的:一個非常小的開口。莖瘤插入三角形的凹坑中,但兩個後莖瘤幾乎不可見。觸角之間的葉子是雙隆突的,帶有非常小的隆突,它們是縱向的;中間是凹槽狀的。上顎非常強壯,上面有點狀,有 6 顆鋸齒。觸角變紅:柄節是黑色的。唇基呈鈍龍骨,邊緣化。胸部受壓,足部為紅色;更蒼白。結節是紅色的,毛髮往往很粗糙。腹部呈亞卵形,黑色,毛髮很密集。[7]

體長10mm~20mm(或者更大)。頭部和腹為黑色。觸角、胸部和腿體表為光滑的。頭為圓形,後面圓潤;複眼為卵形且突出,位於頭部後方兩側。唇基有中央隆突,其前緣以及下頜骨的邊緣,具有光滑質感;上顎大而粗壯,呈三角形,內有七顆鋸齒;觸角長而細長。胸部長而窄,前部形成短頸;後部縮窄,後胸圓潤;腿細長而細長。腹部卵形;腹節凹陷;腹部薄薄地散布着長長的蒼白短柔毛。頭部和胸部、腿和觸角薄薄地覆蓋着短而淡淡的短柔毛。[8][9]
習性
築巢習性[9]
無畏弓背蟻通常會用木炭、樹葉和樹枝等一些碎片覆蓋巢穴並建造大型土丘巢穴。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土丘免受雨水飛濺所導致巢穴被破壞。
該物種為夜行性螞蟻,但如果它們受到了干擾,即使是白天也會傾巢而出。
巢穴結構[9]

根據考恩(Cowan)等人於1985年的報告中講到,巢穴被懸垂着的灌木和樹木遮蔽,每個群落的巢穴都是以土丘形式出現在地面上的,範圍在兩到三片草叢或莎草之見,並用樹葉、樹枝和木炭碎片隨機地覆蓋在土丘表面。土丘的側面有時會有凹凸不平的槽,因此碎片不一定能完全覆蓋到土丘表面。
在8月至第2年1月的研究期間發現,土丘上面沒有任何可見的洞口,為了查看到巢穴內部,必須掀開1厘米厚的土外殼才能看到內部結構。這些土丘的佔地面積從 0.05平方米 到 1.19平方米不等,土丘周界通常呈橢圓形,土丘最頂端為尖峰,整個土丘的平均高度為20.4cm。
根據巢穴的挖掘數據顯示,大多數蟻道位於土丘和土壤的 A層。當中有一部分蟻道延伸到了土丘與地底(即地平線之間),最大深度為 90cm。雖然目前沒有給出整個巢穴結構的清晰切面圖,但有研究表明蟻道僅在土丘內相互連接。在此下方有幾個獨立的開放式漩渦,每個漩渦連接於 8-12個巢室。土丘內的蟻道有 2-3mm 厚的釉面
牆,其顏色比土壤更深。這些釉面
牆被摻入了細小有機物(葉子、小根)到當中,目測估計占牆體成分的 20%。
白蟻巢的隧道和一個未知黑色小型螞蟻的巢穴共用了同一個土丘,但這些巢穴都沒有與無畏弓背蟻的蟻道相連在一起。隨着巢穴越來越深,蟻道牆面的玻璃從 2-3mm 變薄至 0.5-2mm 之間,顏色也逐漸變得和土壤相似。即使在巢底部的地基中也使用了細葉材料,但偶爾有大粒的石英顆粒和根尖通過地基延伸到蟻道。巢室的牆壁平均厚度為 5mm。
Remove ads
分類學
工蟻的正模標本首次在 1819年由英國蟻學家威廉·柯比(William Kirby)採集(地點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併名為了Formica intrepida Kirby, W. 1819。[10]
1862年描述了一隻雌蟻,隨後被歸入弓背蟻屬 [11],後來於 1925年被歸入麝香弓背蟻亞屬(Myrmosaulus)[12][13][1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