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國際軍事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語: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為NATO;法語: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為OTAN),簡稱北約組織、北約,是歐洲、北美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擁有大量核武器、常規部隊,是西方世界重要的軍事同盟。北約為二戰後西方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亦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發展,是以美國、英國、法國為首的歐洲防務體系。1949年3月18日,美國、英國、法國針對以蘇聯及東方集團,公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創始成員國於同年4月4日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宣告組織正式成立,而後者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與其抗衡。1990年代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後,北約成為聯合國打擊國際性恐怖組織的主力之一和地區性防衛協作的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交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最新成員瑞典於2024年3月7日所加入,至此北約總共由跨域歐洲和北美洲的32個國家組成。[3]
Remove ads
北約軍事開支佔世界國防開支的70%以上[4],成員一致認為,到2024年要達到或維持至少佔GDP2%的國防開支目標。[5]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之規定,一旦確認其任一成員受到攻擊,則視為針對全體成員之攻擊,其他成員需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一般被解讀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需要各國政府授權參戰,即集體自衛權。該條款於九一一事件期間被首次啟用[6]。
北約曾協助反海盜行動,在聯合國要求下打擊亞丁灣、非洲之角、印度洋海盜[7],並在2011年根據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將利比亞上空設為禁航區。
Remove ads
組織
該組織的主要機構為北大西洋理事會(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計劃與分析委員會、常任代表理事會、國際秘書處和軍事委員會。北大西洋理事會為北約的主要決策機構,它經常舉行大使級的會晤,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外長級會晤,必要時舉行元首會議。軍事委員會為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下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區域聯合防空計劃小組等,軍委會每年開會兩至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其主席由軍委會成員選定,任期兩到三年。除法國、西班牙和冰島外,所有成員都指派一些本國軍隊由北約統一指揮。1991年12月,北約設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作為同它原來的東歐集團對手中的國家進行對話的一個討論區。
北約成立以來的主要活動是通過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就高級國際重大政治問題密切磋商、協調立場;在軍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統一戰略和行動計劃;每年舉行各種軍事演習。
“ | 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因此,締約國同意如此種武裝攻擊發生,每一締約國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所承認之單獨或集體自衛權利之行使,應單獨並會同其他締約國採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復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此等武裝攻擊及因此而採取之一切措施時,均應立即呈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安全理事會採取恢復並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後,此項措施應即終止。 | ” |
——《北大西洋公約》 第五條[8] |
Remove ads
歷代領袖
副秘書長[10]
Remove ads
起源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方完成批准手續,北約正式成立。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西德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5月30日正式加入。
發展
1990年代,隨着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和蘇聯解體,歐洲的政治和安全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北約面對的議題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絡攻擊和大規模殺傷力武器擴散等各種問題上。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方案。
1997年5月,為把北約與夥伴的政治軍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準,加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方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方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華約解散後,北約增加其使命,如維持和平和通過對話促進地區穩定等。

北約於2001年10月4日第一次參照北約憲章第五條,認為九一一襲擊事件應視為對全體成員的攻擊。2003年8月,北約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境外首次軍事行動。北約亦參與伊拉克的軍警培訓工作。
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開的北約高峰會議,接受了第二波的申請,2004年正式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
就北約計劃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導彈攔截系統,俄羅斯稱這樣部署可能導致新一輪的軍備競賽。2009年9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不再繼續執行部署在波蘭和捷克的遠程導彈攔截系統,轉而部署由攔截對短程和中程導彈使用的神盾戰鬥系統代替,北約秘書長呼籲,明確北約和俄羅斯的導彈防禦系統合作。
2017年黑山加入北約;2020年北馬其頓加入北約。
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以後,芬蘭與瑞典開始考慮是否尋求加入北約。芬蘭政府談論就加入北約展開「公開討論」。
2022年5月,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本來加入意願不高的芬蘭與瑞典決定申請加入北約,並於9月獲得土耳其和匈牙利除外的所有成員國批准加入法案。 2023年3月27日,匈牙利議會通過批准芬蘭加入北約,3月30日土耳其議會通過相關法案。最終芬蘭於4月4日正式加入,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 2024年1月23日,土耳其議會通過批准瑞典加入北約,而匈牙利議會2月26日通過相關法案。最終瑞典於3月7日正式加入,成為北約第32個成員。
批評
![]() |
- 法國總統馬克龍2019年11月7日提出「北約正在腦死」,認為已經沒有太多功能,有些意圖但由於內部分裂也沒有可行性,發言後多國政要表示反對,並表示馬克龍發言有點過度,[11]但三日後美媒曝光稱多名歐洲官員私下或公開同意馬克龍的說法。盧森堡外長讓·阿塞爾博恩公開支援馬克龍說法並告訴德國《明鏡周刊》馬克龍說的95%都是對的,美國基本利用北約攫取自身利益,土耳其這幾年也比照辦理,其他定期交錢的成員卻基本被放置一旁無人聞問。[12]
- 德國議員、左翼黨議院外事務代表亞歷山大·諾伊表示,美國和土耳其是「北約的掘墓人」將這組織完全當成自身利益背書機器,[11]歐洲沒理由繼續維持這種無利益組織。
- 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美國花了太多錢保護歐洲盟友」觀點,正被越來越多的美國國會議員所支援,他要求北約成員提高開支,並在2019北約領導人會議上暗示可能離開北約。[13]直到一些國家提高了向美買武器的預算後才暫時擱置,法國媒體表示美國此後這種「勒索」將成常態。
- 土耳其2018年起與西方交惡後決定購買俄國S-400導彈,2019年4月17日土耳其總統發言人易卜拉欣·卡林強勢表示北約有若干國家一直威脅不准買俄軍武器否則將土除名,土方不會理會這種干預內政的言論,S-400導彈購買計劃將持續進行。[14]有軍事分析家認為基本上是歐美更需要土耳其在中東的位置,否則北約在中東毫無角色,因此這種威脅只是外交辭令沒有實行可能[15]。2021年10月,土耳其被踢出美國主導的F-35戰鬥機生產專案[16]。
戰爭
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襲擊導致北約在該組織的歷史上首次援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該條規定,對任何成員的攻擊應被視為對所有人的攻擊。2001年10月4日,當北約確定這些攻擊確實符合北大西洋公約的條款時,該調用得到確認[17]。北約針對襲擊事件採取的八項官方行動包括「雄鷹行動」和「積極奮進行動」,這是一項在地中海開展的海軍行動,旨在防止恐怖分子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移動,並加強航運的總體安全 ,從2001年10月4日開始[18]。
2011年3月27日,北約決定全面接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的所有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成員



僅擁有歐盟成員身份
僅擁有北約成員身份
同時擁有歐盟與北約成員身份
潛在成員
波黑(2018年12月5日)
格魯吉亞,已在2008年正式申請加入北約。
烏克蘭,已於2019年2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23]。在2022年俄烏戰爭中,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談判中做出讓步聲稱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期後俄烏兩國之間的談判重新啟動[24],但並未有進展。而到2022年9月30日俄國總統普京簽署條約,繼侵吞克里米亞半島以來,再度單方面將烏克蘭東部與南部四個州納為俄國領土。數小時後,澤連斯基隨即在Telegram發布影片,影片中,穿着戰鬥迷彩服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烏克蘭國會議長魯斯蘭·斯特凡丘克、與烏克蘭總理傑尼斯·什米加爾陪同下,簽署正式申請「根據加速程式」成為北約(NATO)成員國的檔案,正式在2022年10月31日申請加入北約,他並表示,雖然烏克蘭正在等待其他北約成員達成共識,但在基輔安全協定(Kyiv Security Compact)的保障之下,烏克蘭仍然受到保護[25]。
軍事支出
2019年11月28日,北約宣布同意降低美國的分攤費用。預算新規定已於2021年生效,美、德各負擔北約預算的16%,過去美國分攤佔比為22%,北約每年預算約25億美元。另外,成員國也同意在2024年達到軍事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2%的標準,至2019年時,32個成員國中僅6國達到該目標[32]。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