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德福教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德福教育
Remove ads
Remove ads

華德福(Waldorf)(也因創始人姓氏稱「史代納教育」)是基於人智學的一種教育哲學理念,由奧地利神秘學家魯道夫·斯坦納所創立。該教育法聲稱人性化,並以自然教育和藝術教育為主,重點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教師在教學方法、管理手段,以至課程內容安排都擁有高度的自主權。華德福教師對學生成績使用定性研究(形成性評價)而不是定量研究(總結性評價)的方式來評估。標準化考試則僅限於能通過第三期教育入學考試的水平。

Thumb
位於 奧克蘭都會區的Michael Park Rudolf Steiner 學校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創立於1919年,是位於德國史特加華德福阿斯托里亞捲菸廠為員工子弟建立的一所學校。2017年,全球75個國家建立了1139所獨立的、1857所幼兒園[1] 、530所特殊教育中心[2] 。同時還有很多基於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公立學校[3]、特許學校和在家教育[4]

華德福教學法將兒童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大約7年。早期教育注重於實踐和手工活動並提供利於創新性玩耍的環境。在小學,重點是發展小學生的藝術才能和社會技能,培育創新和分析理解能力。中學注重於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培育理想。這種教育模式始終強調想像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並且將價值觀融合在學術、實踐和藝術追求中。

華德福教育哲學的首要目標是給青少年提供其發展自由精神、道德責任和具備高級社交能力的個人綜合素質所需要的基礎。

華德福教育是全球最大的另類教育運動[5]。在華德福學校大量存在的中歐地區,華德福課程已經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另類教育[6][7]。華德福教育還在歐洲影響着主流教育[8],在歐洲國家有大量的華德福學校和教師培訓項目。

因爲人智學的種族主義[9][10][11]和對超自然的迷信,使華德福學校存在爭議。批評者還質疑人智學理論和心靈內容在課程大綱中的地位,以及所謂科學課程中有些內容是否是偽科學或者是在推廣順勢療法(使用高度稀釋的藥物)[12][13]。同時,因爲華德福學校對疫苗有效性持懷疑的立場,導致該類學校經常爆發傳染性疾病[14][15][16]

Remove ads

興起和歷史

Thumb
魯道夫·史代納, 人智學創始人
Thumb
全球華德福學校數量在1919~2012年增長情況[17]

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是魯道夫·斯坦納,曾經做過家庭教師和柏林職業技術學校[18]的講師[19]。他在公開演講中闡述了自己的教育觀念,並總結提煉後在1907年在《兒童教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兒童成長三個階段的概念。他的這種教育理念深受在19世紀末的主流教育理念赫爾巴特教育法的影響。

第一所基於這種理念的學校在1919年成立,是由德國企業家,時任史特加華德福-阿斯多里亞捲菸廠經理依米爾·默特為他工廠的職工子弟而建立的。這是華德福學校名稱的來歷,現在作為推廣這種教育方式團體的名稱和標誌。這所學校很快吸引了非華德福捲菸廠職工子弟前來就學[20] ,而使其快速發展。它也是德國第一所綜合學校,接納所有適齡兒童[21]。為了適應當時德國的教育法規,讓學校能夠很快被大眾所接受,早期的華德福學校偏離了斯坦納的教學思想,但是卻實現他的一個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華德福教育和傳統學校教育中能夠快速和自由轉換。華德福學校一直都是男女同校的學校[22][23]

華德福學校開始在其他地方建立起來:漢堡、海牙、巴塞爾。在1922年斯坦納在英國牛津大學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後[24],華德福教育開始在英國傳播。英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建立於1925年,現在叫做米高·霍爾學校;美國的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建立於1928年,叫做紐約華德福-史代納學校。在1930年代,大量受到華德福學校啟發或者是參照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學校在德國、瑞士、新西蘭、挪威、奧地利、匈牙利、美國、英國建立起來。雖然在二戰期間,因和納粹政治衝突而導致歐洲大量的華德福學校被關閉,但是英國的學校和少數荷蘭的學校沒有受到影響,被關閉的學校也在二戰後重開[25]。1970年代到1980年代華德福學校在世界上快速發展,僅僅在北美,1967-68年只有9所華德福學校在美國[26]和1所在加拿大,[27]發展到今天有兩百多所在美國和二十多所在加拿大[28] 現有33所在英國和4所在愛爾蘭[29]

蘇聯解體後,華德福學校開始在中東歐不斷發展,最近幾年,許多華德福學校在亞洲建立起來,尤其是在中國。[30] [31] 全球現有一千多所獨立的華德福學校。

華德福學校在世界分布情況

更多資訊 洲, 學校數量 ...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