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維吾爾語:زوركۈت قەدىمىي شەھىرى خارابىسى,拉丁維文:Zorküt qedimiy shehiri xarabisi),曾被稱為着果特沁古城,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古城建於戰國晚期,廢棄於魏晉時期,是截止2020年已知的當時塔里木盆地北沿一處最高等級的中心城址。2019年,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簡介
卓爾庫特古城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城東南24公里處,位於一片荒漠之中,古城周圍多為紅柳。東側2公里為克孜勒溝,距離另一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闊納協海爾古城不到12公里,距離奎玉克協海爾古城近10公里[刊 1]。
卓爾庫特古城的形制是在新疆及中亞地區罕見的內外三重城址。其中最外一重為外城,面積33萬平方米左右。外城內側依然保留有部分遺蹟[刊 1]。中間一重即最早被勘測的內城。內城呈現周長1250米的不規則圓形,有現代水渠穿城而過,又因地勢低洼,遺址內時常積水。城牆坍塌為土垣狀,北垣殘缺,寬3到6米,高度從1.5米到2.5米不等。古城門道位於西南角,寬約10米。內城東側有外凸高達9米的高台[書 1][書 2]。在這個高台之上四周有圍牆,內部有房址。此處便形成了第三重的高台城址。高台城址的城牆底部最寬25米,牆體經過多次加築,可分為戰國到西漢時期、東漢時期和魏晉時期。高台城址在東西兩側開有寬8米的門道。整體呈現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高台城址內有南北向的中心大牆,房址則依大牆而建。整體中間高南北低。高台房屋規模是在發掘時,新疆境內最大的單體房址。房址以土墼棚架式建築為主,在城牆外有木結構棚架附屬建築。另外,在城內南部有周長70米,殘高4米左右的土築高台。古城東北側300米左右有一處呈33米寬,35米長,高約4米的的居住遺址。卓爾庫特古城出土有陶片、包括駝骨、馬骨、牛骨、羊骨在內的獸骨以及鐵器、石器、骨器等器物[刊 1]。
Remove ads
卓爾庫特古城出土的漢代器物具有長安地區的特徵,當發展到魏晉時期,器物則明顯受到了龜茲文化的影響。放射性碳定年法、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同時證明了古卓爾庫特古城於戰國晚期修建,廢棄於魏晉時期[刊 1]。在早期考察中,卓爾庫特古城被認為是漢時屯田之校尉城[書 3],後來也有認為其是漢代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的聲音[書 4]。21世紀10年代後期的發掘工作證明了卓爾庫特古城是已知的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北沿最高等級的中心城址。也為確定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治所提供了佐證[刊 1]。
發掘與保護
近代對卓爾庫特古城遺址最早為考古學家黃文弼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所進行的考察。當黃文弼在庫爾勒市、輪台縣等地進行考察時,前往了當時還叫做卓果特沁古城的遺址,並對遺址進行勘測,並將其記錄在了《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之中,此次考察發現遺址內有紅底黑花的陶片以及帶柄鐵簇[書 3]。此後,卓爾庫特古城鮮有學者關注。直到198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卓爾庫特古城遺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察和測量,並採集到手工製作的罐、釜等粗砂陶器器皿的殘片。1989年到1990年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疆文物普查辦公室在該遺址進行調查並建檔,此次調查發現古城遺址保存狀況較差,在地表發現有夾砂紅褐陶片和灰褐陶片[書 1][書 2][書 5]。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工作隊曾對該遺址進行複查[書 1][書 2]。2017年,在對新和縣、輪台縣進行考古調查鑽探時,發現並確認了古城外城遺蹟。2018年開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准,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進行「西域都護府考古」項目,卓爾庫特古城遺址是該項目前期進行考古發掘的項目之一。此次發掘在原有遺址基礎上發現了外城,並發掘了古城的部分城牆、城牆外側的木棚架所搭建的房屋、高台城址、井穴等。並出土了陶片等不同器物[刊 2]。1999年7月,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書 2]。2019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將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網 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