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蘇拉威西省
印尼苏拉威西岛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蘇拉威西省(印尼語:Provinsi Sulawesi Selatan,簡稱為Sulsel)簡稱南蘇省[3],是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南半島上的一個省,薩拉亞爾群島也是南蘇拉威西省的一部分。
2010年普查南蘇拉威西省共有人口8,032,551,是蘇拉威西島人口最多的省(蘇拉威西島46%的人口位於南蘇拉威西省),也是印度尼西亞人口第6多的省。
Remove ads
地理
南蘇拉威西省面積45,764.53平方千米,北靠中蘇拉威西省,西北與西蘇拉威西省為鄰,東北與東南蘇拉威西省接壤,東隔波尼灣與東南蘇拉威西省相望,西面是望加錫海峽,南部是弗洛勒斯海。由於地理原因,南蘇省內的河流較為短小。主要湖泊有坦佩湖、錫登倫湖、馬塔納湖和托武蒂湖,其中馬塔納湖是印度尼西亞最深的湖泊,托武蒂湖是蘇拉威西島最大湖。
行政區劃
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的5年後,政府發布1950年第21號法案,成立蘇拉威西省,首府在望加錫。10年後,政府通過1960年第47號法案,蘇拉威西省分為南蘇拉威西省和北蘇拉威西省,南蘇拉威西省首府位於望加錫。4年後,政府發布1964年第13號法案,東南蘇拉威西省從南蘇拉威西省分出。
四十年後印尼政府頒布2004年第24號法案,2004年10月5日,馬傑內縣、馬馬薩縣、馬穆朱縣、北馬穆朱縣和波里哇利曼達爾縣從南蘇拉威西省分出,成立新的西蘇拉威西省。
南蘇拉威西省現在剩下21個縣和3個市。
Remove ads
歷史



大約30,000年前,蘇拉威西第一次有人類居住。望加錫東北30公里馬羅斯縣境內的石灰岩山洞發現有早期居民的遺蹟。卵石和薄片工具已從Walanae山谷[注 1]的河床中收集到,包括巨型豬的骨頭和已絕種的大象殘骸。發現於佩塔洞穴群[注 2]中的手印岩畫製作於35,000到40,000年前[8][9]。
15世紀到19世紀的香料貿易的黃金時代,南蘇拉威西省是通往馬魯古群島的門戶。
約14世紀時,南蘇拉威西省有許多小王國,包括兩個特別顯赫的王國:望加錫附近的戈瓦王國和布吉人的波尼王國。16世紀30年代,戈瓦王國開始發展,到16世紀中期,戈瓦已經成為了印度尼西亞東部最重要的貿易中心。1605年,戈瓦國王皈依伊斯蘭教,1608到1611年,戈瓦從王國變成了蘇丹國。戈瓦蘇丹國征服了波尼王國,使得伊斯蘭教可以傳播到望加錫意外的波尼等地區。
15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進入這一地區,看到戈瓦王國是其成開展香料壟斷貿易的阻礙。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波尼王國的布吉人王子阿隆·帕拉卡聯合,經過一年的戰鬥後擊敗戈瓦蘇丹國。戈瓦蘇丹哈桑丁被迫簽署彭佳耶條約,承認荷蘭擁有貿易壟斷權。此外,帕拉卡在南蘇拉威西成為統治者。
後來出現了一個布吉人女王,領導人民反抗荷蘭人的統治,此時荷蘭正在忙於處理歐洲的拿破崙戰爭。然而,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荷蘭人就回到了南蘇拉威西,並根除了女王的叛亂。但布吉人反對殖民統治的抵制持續到1905年。在1905年,荷蘭人也設法征服了塔納托拉查。
在印度尼西亞宣布建國之前,南蘇拉威西由多個獨立王國的領土組成,王國由四個民族構成:即布吉,望加錫,曼達爾和托拉查。
人口
多元化是南蘇拉威西省族群的特徵,省內主要有三個族群:
Remove ads
南蘇拉威西省有諸多語言和方言,各語言大多數都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以下是南蘇拉威西省居民使用的主要語言:
- 望加錫語是在望加錫和鄰近地區使用的語言,使用總人口約210萬。
- 布吉語主要使用範圍北到瓦久縣,南到辛賈伊縣。母語使用者約有500萬,作為第二語言者約有50萬人,是南蘇拉威西省和蘇拉威西島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
- 塔伊語是魯烏縣的主要語言,約有100萬的使用人口。
- 托拉查語是塔納托拉查地區的原住民語言,使用人口約有75萬。
- 曼達爾語是曼達爾人的語言,主要在西蘇拉威西省使用,特別是馬穆朱縣、波里哇利曼達爾縣、馬傑內縣、北馬穆朱縣等地。除了部落地區的核心, 該語言在南蘇拉威西省、南加里曼丹省和東加里曼丹省的海岸也有零星分布。使用總人口約40萬
- 杜里語是恩雷康縣邦巴普阿山(Bambapuang)以北地區使用的語言,範圍直到塔納托拉查,母語使用者估計有13萬。
- 克戎語分為兩個語群:海岸克戎語和山地克戎語。海岸克戎人生活在沿海地區,特別是位於南半島東南角的布魯昆巴縣;山地克戎人生活在南半島南部巴瓦卡朗山(Bawakaraen)附近的山區。母語使用者總人口約30萬。
2010年普查,南蘇拉威西省共有8,032,551人,較2000年印尼人口普查的數據增長1.17%,少於全國平均水平(1.49%)。西蘇拉威西省2004年從南蘇拉威西省分出。 總人口中3,921,543人為男性,女性有4,111,008人。共有1,848,132戶,平均一戶有4.34人,全國平均每戶有3.86人。約13.3%的人口處於國家貧困線以下。[12]
- 南蘇拉威西省2008年人類發展指數(HDI)達到70.22。
- 2008年全省人口平均壽命為69.60歲。
- 2009年全省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12.31%,合96.36萬人。
- 2009年全省失業人口佔總人口的8.90%,合296,559人。
Remove ads
伊斯蘭教是南蘇拉威西省的主要宗教,信教人口數為7,200,938,佔總人口的89.62%。其他主要宗教包括新教(總人口612,751,佔7.62%)、天主教(總人口124,255,佔1.54%)、佛教(總人口19,867,佔0.24%)、印度教(總人口58,393,佔0.72%)和儒教(總人口367,佔總人口0.004%)[13]。
經濟
2008年南蘇拉威西省經濟增長7.78%,2009年增長6.20%。2010年的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達到7.77%。2009年GDP為47.31兆印尼盾(ADHK)、99.90兆印尼盾(ADHB)。2009年人均年收入1263萬印尼盾。南蘇省在2016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高達7.4%,經濟產值佔據了蘇拉威西群島的49.6%。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說:「南蘇省可以成為蘇拉威西島,乃至印尼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起着帶動的作用」。南蘇省經濟主要依靠農業和漁業,以及貿易和加工製造業,其中農業和漁業生產值為其省區總產值提供了23.29%的貢獻。[3]
交通
跨蘇拉威西鐵路正在修建中,一期工程望加錫-巴里巴里段全長145.23公里,耗費9,710億印尼盾,途徑馬羅斯縣、龐卡傑內和群島縣、巴魯縣,預計於2018年通車。在未來鐵路線還將通過馬穆朱、帕盧、哥倫打洛、比通等城市最終延伸到萬鴉老[14]。
自然資源
作為印尼的稻米糧倉之一,南蘇拉威西省每年生產2,305,469噸大米。其中自銷大米約884,375噸,剩餘的1,421,094噸大米分發到東部其他地區作為糧食儲備。大米甚至出口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波尼縣、索彭縣、瓦久縣、錫登倫拉龐縣、平朗縣和魯烏縣是省內主要的稻米產地。省內種植有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15]。
除了玉米,南蘇拉威西地區也生產木薯、紅薯、青豆、花生和大豆。還生產了一些經濟作物,如椰子、可可、咖啡、胡椒、香草、茶葉、腰果和棉花。2004年「塔塔古納霍蘭協定」(Tata Guna Horan Agreement,簡稱TGHK)保護了南蘇拉威西的很多森林,使得木材產品能夠限量生產。
金槍魚、鯛魚和石斑魚的產量比重較大,農民也種植海草食用。農場也飼養所有典型的動物,如雞,牛,豬,山羊等。
南蘇拉威西省高地區生產總值也有採礦業的貢獻,出產有金、鎂、鐵、花崗石、鉛、鎳和石製品。東魯烏縣馬塔納湖邊的小鎮索羅阿科有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露天礦。
電台和電視台
註腳
資料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