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新民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灣新民謠台灣日治時代大正期後半(1920年)至昭和期,由在台灣的日本內地人創作的描寫台灣景色、風俗、民情的歌謠。

概要

1920年代野口雨情中山晉平佐藤千夜子等人開始推廣新民謠運動。1927年,隨着日本新民謠的流行,「台灣新聞社」邀請野口等人來台與台灣音樂界人士交流。1928年左右,這些新民謠隨着唱片引進台灣,同年,台灣總督府開始推動台灣新民謠,由總督府文教局所轄之台灣教育會主辦「台灣の歌(台灣之歌)」活動,共選出20件以日文歌詞描寫台灣景色、風俗、民情的作品,其中「水牛」等作品被編入公學校音樂課本中。1929年,台灣教育會和古倫美亞唱片合作將「台灣の歌」中的六首歌曲錄製唱片發售。之後,古倫美亞等公司分別推出台灣新民謠的唱片,例如〈台灣音頭〉、〈台北音頭〉、〈北投小唄〉、〈蕃山小唄〉等眾多作品,這些新民謠影響了當時的台語流行歌[1]

參考來源

外部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