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樂聖嶺天后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樂聖嶺天后宮即吉隆坡天后宮,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樂聖嶺(Robson Height),主祭天后媽祖,由雪隆海南會館籌建,於1987年建成,並於1989年開幕啟用,是吉隆坡當地的標誌性華人廟宇。
天后宮除了宗教用途之外,也成為吉隆坡的旅遊景點及當地社團舉辦活動的地點。
歷史
吉隆坡天后宮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光緒十六年間(1890年)[註 1],當時是「瓊府會館」(雪隆海南會館舊稱)的附設廟宇,原址並不在目前的樂聖嶺,而是位於吉隆坡諧街49號,廟宇就設於會館後方[1]。
1889年,海南籍華人葉勇在吉隆坡諧街49號召集鄉親集資,建成一座簡陋的泥牆屋宇「土泥葛宅」,並成立「瓊府會館」。此後,會館附設天后宮,供信眾膜拜媽祖,並作為社群活動中心。當時,雪蘭莪的海南人約百餘人,主要分布於吉隆坡、巴生及其周邊地區。
1904年,會館因原址狹小不敷使用,決定遷建至蘇丹街,並與天后宮合併。新館於1906年動工,1908年完工,並豎碑紀念。初期由司祝管理,後仿效吉隆坡師爺廟設「爐主」制度,由熱心鄉賢輪流負責廟務。
1917年,會館擴建並設立「僑南學校」,提供基礎教育。1925年起,會館組織改為主席制。1941年日本佔領馬來亞後,會館活動陷入停頓,僑南學校亦被迫關閉。
戰後,會館迅速恢復運作。僑南學校也恢復辦學,並擴展為日夜學校。1946年起,會館重新登記會員、整頓館務,鄉賢吳慕光等人為推動重建作出重要貢獻。
1948年,會館協助解決百餘名鄉親遭遣返事件,並支援海南島風災救災事務。此期間,會館嘗試重建館舍計劃,因涉及地段使用權及市政要求多次受阻。最終在1958年獲得正式圖測批准,並由林明水工程師策劃新館工程。
1965年,耗資逾50萬元的九層新館大廈在蘇丹街落成,由時任副首相敦阿都拉薩主持開幕。新大廈前數層出租以資生息,上層設為會館辦事處、禮堂與天后宮。
1970年代,會館積極推動青年組織、福利事業與設立獎學金,並成立「瓊州基金」。1971年,吉隆坡發生嚴重水災,會館撥款協助163戶受災家庭。1972年,會館創設施診所,推動公益服務。
1980年代初,會館推動建設新天后宮。1985年獲批銷售籌款彩票並舉辦義演活動。同年天后宮於樂聖嶺動工建設,1989年落成並舉辦開幕儀式,標誌天后宮正式遷出蘇丹街。
1991年,會館正式更名為雪隆海南會館。2002年,會館取得ISO 9001認證,成為亞太區首個獲得品質管理體系認證的華人鄉團。此舉象徵會館邁入組織制度化、管理現代化的新階段。
目前,會館下設多個小組與委員會,包括教育、福利、公關、青年團、婦女團、龍獅團、佛學會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宗教、福利、青少年發展及社區服務。[2]
建築風格

天后宮的建築主要為嶺南式與華北式的結合體。大殿屋頂可見嶺南風格的龍、鳳、魚、蝦等瑞獸,旁殿、牌樓屋頂則可見到華北式的各種脊獸。
廟宇內可見有彩梁、斗拱、雀替、欄杆、藻井、龍柱、琉璃瓦等富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結構。[3]
-
大殿中央的藻井
用途

天后宮主殿供奉天后媽祖,左右兩邊側殿則分別供奉水尾聖娘及觀世音菩薩。這三尊神明可說是海南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南海神靈。

每奉春節、衛塞節等佛教及華人節慶,天后宮都會有相應的慶祝活動,香客、遊客也絡繹不絕。
-
絡繹不絕的香客
在天后宮建成之後,雪隆海南會館也遷入於此[1]。
樂聖嶺佛學會乃隸屬於雪隆海南會館之小組,於1986年6月6日成立,初名「弘法團」,1991年改為現名[4]。
學會主要宗旨為弘揚正信佛教,並舉辦各種佛學課程及佛教活動。

天后宮主殿之下的各樓層為現代化的建築,建有大禮堂及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平常這些設施也供租借用途,因此天后宮也常成為社團主辦宴會、召開會議的活動場所。[7]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