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後周攻南唐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後周攻南唐之戰,是五代末期發生的國與國之間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戰事從955年12月17日,後周世宗派大軍南伐開始,戰鬥中雙方互有攻取,很多城池經歷過多次爭奪。戰鬥持續了兩年零五個月,於958年4月8日結束,最終南唐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1][2]

快速預覽 後周攻南唐之戰, 日期 ...

戰役背景

公元955年,在高平之戰獲勝後,後周世宗柴榮決定征伐四方,統一中原。[注 1]當年3月,有秦州百姓前來請求後周攻取後蜀所佔據的陝西地區。[注 2]在和大臣商議後,後周世宗採取行動,派大軍前往攻打秦州、鳳州等地[注 3]

7月2日,後蜀方面戰況吃緊,後蜀皇帝孟昶開始向北漢和南唐求援,希望對方協助攻打後周后方,並得到了積極的回覆。[注 4]

南唐中主李璟生性和善柔弱,喜歡寫文章,而且喜歡別人說奉承的話,於是他提拔了一大群只會說好話的人,南唐朝綱日益混亂。[注 5]在此之前,南唐已經滅掉了閩國楚國,李璟藉此開始越來越自大,甚至有了吞併天下的想法。為此,李璟派遣使者走海路繞過後周前往北漢,並與他們商討共同攻打後周的相關事宜。[注 6]後漢年間,李守貞叛亂的時候,南唐曾出兵支援[注 7],但最後也沒有成功[注 8]。尤其是當後周泰寧節度使兼中書令慕容彥超叛周降南唐的時候,南唐派兵5000救援卻全軍覆沒。[3]由於後漢和後來的後周當時的事情比較多,於是就暫時沒有和南唐計較。[注 9]

此時的南唐雖然已經滅掉了閩國和楚國,但是由於連年征戰,國力消耗十分嚴重,[4]不到十年,南唐的國庫就消耗了一大半,而且滅楚後被武平軍節度使反攻,盡失所得領土;滅閩卻沒能得到閩都福州,泉州、漳州僅名義歸附,實際掌控的只有建州、汀州,得不償失。[注 10]

以前每到冬天的時候,淮河都會水位大減甚至斷流,南唐軍就在這裏駐守,並稱之為「把淺」。[注 11]南唐壽州監軍吳廷紹認為這邊沒有戰事,留着這種行為是浪費軍糧軍費的行為,於是直接下令停止「把淺」。南唐清淮節度使劉仁贍上表反對,但是沒有得到回應。[注 12]

Remove ads

雙方準備

後周

955年12月17日,周世宗任命李穀為淮南前軍行營都部署,兼任廬州、壽州知州,忠武節度使王彥超擔任其副將。此外,派遣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名將領率軍南伐。[注 13]

吳越王錢弘俶派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前往後周入貢,周世宗命令其轉交錢弘俶詔書,讓錢弘俶率軍協助後周軍作戰。[注 14]

戰事早期和中期,荊南都一直沒有參與,直至戰役快要結束的時候,958年,荊南國主高保融才派遣指揮使魏璘率領百艘戰船東下,參與討伐,並抵達鄂州[注 15]

南唐

南唐方面,聽說後周軍來攻之後,全國上下一片恐慌,而只有劉仁贍神色自若,像平常一樣派遣將領前往各地駐防。這種做法有效地緩解了當時的恐慌情緒。[注 16]李璟任命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率軍兩萬前往壽州駐防;同時任命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使,常州團練使姚鳳擔任應援都監,二人率軍三萬前往定遠。[注 17]此外,李璟召回了鎮南節度使宋齊丘,並與他一起商談軍隊指揮事宜;並任命翰林承旨、戶部尚書殷崇義擔任吏部尚書,管理樞密院。[注 18]

戰役經過

周世宗第一次親征

李穀等人發兵後,在淮河上面搭建浮橋,從正陽渡過淮河。[注 19]956年1月25日,李穀上報稱,王彥超在壽州城下擊敗了兩千餘人的南唐部隊;當月29日,李穀上報稱先鋒都指揮使白延遇在山口鎮擊敗了千餘人的南唐部隊。[注 20]

2月17日,周世宗調派了開封府、曹州滑州鄭州的百姓來修築大梁的外城。[注 21]

2月19日,周世宗正式下詔親征淮南,任命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擔任東京留守,並讓端明殿學士王朴輔助向訓工作,此外彰信節度使韓通臨時擔任點檢侍衛司,負責大梁城內外的巡視和檢查。[注 22]此外,命令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李重進現行率軍奔赴正陽,河陽節度使白重贊率領三千兵馬在潁上駐紮。[注 23]

2月21日,周世宗自大梁出發。[注 24]李穀率軍攻打南唐境內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壽州[4],而由於南唐歷來非常重視對壽州的防禦,劉仁贍任壽州守將前,南唐軍事將領、前任壽州守將高審思在壽州城內整頓軍機,完善防禦設施,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不放過[注 25],所以整個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壽州的城防是最堅固的[注 26],這也使得李穀遲遲沒有戰果。[注 27]南唐將領劉彥貞率兵來救,趕到距離壽州城二百里的來遠鎮的時候,又換乘數百艘戰船直奔正陽,擺出了一副要攻打後周軍的浮橋的樣子。[注 28]李穀感到非常害怕,他在召集自己的參謀的時候,提到了後周不善水戰的弱點,如果浮橋被截斷就有可能腹背受敵,於是他決定率軍返回防守浮橋。[注 29]此時周世宗趕到了圉鎮,得知了李穀的打算之後,立刻派了一名信使前去阻止李穀,結果還是慢了一步,李穀已經撤退回正陽。[注 30]在撤退的路上,後周軍軍紀全無,軍隊的輜重和每個士兵的隨身物品都有丟失,甚至於後周士兵隨軍征戰的丁夫和都有走丟的。[注 31]2月26日,周世宗趕到陳州,立刻派遣李重進率軍趕到淮河邊上。[注 32]

3月2日,李穀上奏為其退守行為辯解,但是周世宗還是非常地生氣。[注 33]

南唐軍的劉彥貞卻沒有什麼帶兵的才能,他在藩鎮駐守的時候只顧貪財,十分殘暴,積攢下了大筆的家財用來賄賂高官,而這些被賄賂的高官跑到李璟面前吹噓劉彥貞是個治民好手、戰場高手,於是愛聽好話的李璟就直接把劉彥貞放上了前線。[注 34]而劉彥貞的裨將咸師朗等人也全都是一群有勇無謀的人,看到李穀率部撤退後大喜過望,直接率兵攻打正陽,整個行軍隊伍加上軍隊的輜重長達幾百里,劉仁贍和池州刺史張全約見狀急忙制止,[注 35]並用很委婉的口氣,但是劉彥貞完全不接受。[注 36]在劉彥貞部離開後,劉仁贍就斷定此戰南唐必敗,隨即加固了城牆的防守。[注 37]李重進此時渡過淮河,在正陽東側迎擊南唐部隊並擊敗之,劉彥貞被陣斬,咸師朗等人被生擒,南唐軍陣亡上萬人,三十里地全都是南唐軍將士的屍體。後周軍此役繳獲了三十餘萬軍資器械。[注 38]當時的江淮地區很久沒有經歷過戰事了,劉彥貞被擊敗後,南唐一片恐慌,大量淮北民眾和守城官兵集體逃往後周境內[注 39]。張全約帶着劉彥貞的殘部返回壽州,劉仁贍上表李璟,請求任命張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注 40]皇甫暉、姚鳳兩部退保清流關[注 41]滁州刺史王紹顏則直接棄城逃跑。[注 42]

Remove ads

渦口之戰

3月9日,周世宗抵達永寧鎮,讓身邊的侍衛前去壽州城外安撫當地百姓返回各自家中,繼續以前的生產作業。[注 43]3月11日,周世宗抵達正陽,讓李重進取代了李穀的戰前職位,李穀改為處理壽州行府的相關事宜。[注 44]3月13日,周世宗抵達壽州城下,在淝水南側安營,命令各部隊圍攻壽州,並讓後備部隊把位於正陽的浮橋移動到下蔡鎮。[注 45]3月14日,周世宗拉來了從宋州毫州陳州潁州徐州宿州許州蔡州等地的幾十萬丁夫攻城,晝夜不息。[注 46]此時上萬名南唐軍在淮河上活動,並駐紮在了塗山腳下。[注 47]3月17日,周世宗命令趙匡胤對塗山南唐軍發起攻擊,趙匡胤派一百餘名騎兵前往其營地之後假裝被擊退,並在南唐軍追擊的必經之路上設伏,最終成功地在渦口大敗南唐軍,南唐軍都監何延錫等人戰死,五十餘艘戰艦被後周軍俘獲。[注 48]

周世宗任命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逵為南面行營都統,並命其率部主攻南唐鄂州[注 49]王逵率部經過岳州的時候,岳州團練使潘叔嗣畢恭畢敬地給王逵部提供財物作為軍餉,但是王逵的部下們貪得無厭,有些沒拿夠的反過來在王逵面前污衊潘叔嗣,說潘叔嗣要謀反。王逵顯得非常的生氣,潘叔嗣也就更加地不自安。[注 50]

此時李璟聽說湖南的兵也要跟着後周一起進攻,於是讓武昌節度使何敬洙把百姓全部搬進城裏,準備固守。何敬洙拒絕了這個提議,並把整個城池打掃成了準備作戰的樣子,放言稱:「敵人要是來,就和士兵百姓與敵人死磕到底!」這種做法也贏得了李璟的讚賞。[注 51]

3月23日,下蔡鎮的浮橋建成,周世宗親自前往查看。[注 52]

3月25日,廬州拜州光州黃州巡檢使司超上奏稱在盛唐擊敗了三千餘人的南唐軍,俘獲南唐都監高弼等將領,繳獲戰艦四十餘艘。[注 53]

滁州之戰

Thumb
趙匡胤,也就是後來的宋太祖

也是在3月25日,周世宗命令趙匡胤加速行軍,直接攻打清流關。[注 54]皇甫暉等率部在山下列陣,剛剛和後周軍的前鋒交戰,趙匡胤就帶着部隊繞過山後,從後面偷襲南唐軍。皇甫暉大驚,率領部隊進入滁州城,準備斷掉橋樑守城。[注 55]趙匡胤率部直接渡河,來到滁州城下。[注 56]皇甫暉給趙匡胤傳話:「人都是各為其主的,希望能和你列陣對戰。」趙匡胤笑着答應了這個請求。[注 57]皇甫暉率領部隊從城中出來,趙匡胤突然單槍匹馬沖入南唐軍陣,喊道:「我只殺皇甫暉,其他人等都無關!」[注 58]說完揮劍砍中了皇甫暉的頭部。皇甫暉連同姚鳳一起被生擒,滁州也順利攻克。[注 59]幾天後,趙匡胤的父親、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的趙弘殷半夜領兵來到滁州城下,要趙匡胤開城門。趙匡胤以軍規為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把趙弘殷放進城。[注 60]

周世宗派遣翰林學士竇儀前往滁州檢查滁州城內的寶物,趙匡胤在這個時候派遣親信想把寶物裏面的絹取走。[注 61]竇儀對趙匡胤說:「你剛打下城來的時候拿什麼都隨便;現在是皇帝要,收歸國有,要是你沒有詔書,我就不能再給你了。」自此趙匡胤開始厚待竇儀。[注 62]周世宗下令讓左金吾衛將軍馬崇祚擔任滁州知州[注 63]

早些時候,永興節度使劉詞臨死之前推薦趙普入仕,後周軍剛剛攻下滁州的時候,范質把趙普推薦到了滁州軍事判官的位置上。[注 64]當時滁州抓了一百多個強盜,本來都改判死罪,趙普決定先審訊然後再判決,結果十分之七八的強盜都活了下來。[注 65]

Remove ads

南唐第一次求和

李璟派遣泗州牙將王知朗帶着自己的信函趕往徐州。信函中李璟自稱「唐皇帝」,表示自己願意把周世宗「當做哥哥看待」,每年賠財寶來當做軍費,希望後周退兵。[注 66]3月31日,徐州地方官將這封信遞交給了周世宗,周世宗並未做任何回應。[注 67]4月4日,周世宗派前任武勝節度使侯章等率軍攻打壽州水寨,並把水寨壕溝的西北角挖開,壕溝裏面的水全部被導入了淝水裏。[注 68]

趙匡胤派遣使者把皇甫暉和姚鳳等戰俘送到了周世宗那裏,皇甫暉重傷臥床不起,見到周世宗之後,提及自己為何戰敗,說:「我不是不忠於南唐,而是我的士兵們和您的軍隊差距太大了。我以前和軍作戰的時候都沒見過這樣的對手。」同時他還極力褒獎了趙匡胤的勇敢。周世宗釋放了皇甫暉,幾天之後,皇甫暉去世。[注 69]

周世宗在得知南唐的揚州沒有任何守備之後,於4月5日派韓令坤等率兵對揚州發動襲擊,同時告誡韓令坤不得傷害當地百姓。此地有南唐皇族陵寢,周世宗派人與李氏家族的人一同守護這篇陵寢。[注 70]

南唐軍隊屢屢受挫,李璟害怕自己被逼得逃離金陵,於是就派遣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鍾謨,工部侍郎、文理院學士李德明向後周奉表稱臣,請求退軍,同時還上貢御服、茶藥及金器一千兩,銀器五千兩,繒錦二千匹,犒軍牛五百頭,酒二千斛,這些全部於4月8日送抵壽州城下。[注 71]鍾謨和李德明歷來以能言善辯著稱,周世宗知道他們是來遊說的,於是就帶着全副武裝的士兵面見他們,說:「你們的主公自稱唐朝王室苗裔,禮節或許和其他國家的不太一樣。你們和我就隔了一條淮河,卻從來沒有好好相處過,還走海路去找遼國,不和中原地區打交道,跑去和蠻夷結交,禮儀何在?還想要我罷兵?我又不是齊楚燕韓趙魏那樣的笨蛋諸侯,你以為你能說得動我?回去告訴你們主公,讓他自己來見我,再拜謝罪,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否則,我把你們的金陵城打下來,國庫拿來勞軍,到時候可不要後悔!」鍾謨和李德明嚇得不敢說話。[注 72]

Remove ads

吳越國參戰

吳越王錢弘俶在收到周世宗的指令之後,在吳越國與南唐的邊境上屯兵,等待周世宗的命令。[注 73]蘇州營田指揮使陳滿對吳越國丞相吳程建議攻打常州[注 74]當時李璟對江陰地區百姓發布詔書安撫,陳滿偽報吳程稱後周詔書已到。[注 75]吳程將陳滿的原話轉告給了錢弘俶,希望錢弘俶能立即發兵。另一為丞相元德昭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果沒有後周軍隊策應,自己孤軍深入是非常危險的。而吳程認為機不可失,繼續請求出兵。最終錢弘俶採納了吳程的意見。[注 76]4月9日,錢弘俶派遣吳程作為衢州刺史鮑修讓、中直都指揮使羅晟的監軍,發兵常州。[注 77]吳程對將士們說「元丞相不想出兵」,搞得全軍上下一片憤慨。有人放言稱要殺元德昭。[注 78]錢弘俶把元德昭藏在自己的府內,並派人去抓放話要殺元德昭的人。錢弘俶感嘆,表示這不是什麼好兆頭。[注 79]

連克數州

4月11日,韓令坤所部抵達揚州。[注 80]當天早晨,韓令坤派遣白延遇先率領幾百騎兵衝進城裏,但是城中毫無反應。[注 81]韓令坤隨即率大軍趕到,南唐東都贏屯使賈崇在城內大肆放火後棄城南逃,城中的副指揮官、工部侍郎馮延魯化裝成和尚躲進了寺廟,但還是被後周軍搜了出來。[注 82]韓令坤安撫當地百姓,讓他們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注 83]

4月16日,王逵上奏攻克南唐軍鄂州常山寨,抓獲守將陳澤等人,並將戰俘轉交給周世宗。[注 84]不久,王逵被潘叔嗣所殺,潘叔嗣又被周行逢所殺,武平軍為周行逢所治。

4月17日,趙匡胤上奏南唐天長制置使耿謙投降,繳獲軍糧二十餘萬。[注 85]

李璟派遣尹延范前往泰州,把曾經的吳國的皇族遷到潤州。尹延范覺得路不太好走,擔心這群皇族會生變,於是將這群吳國皇族當中的所有男子共六十人全部殺害,並返回金陵上報了這一情況。李璟對此十分生氣,並將尹延范腰斬。[注 86]

韓令坤率軍攻打南唐泰州,並成功攻克,南唐泰州刺史方訥跑回了金陵。[注 87]周世宗任命給事中高防擔任泰州知州。[注 88]

李璟派人前往遼尋求救兵,但這個裝着信件的蠟丸於4月18日被靜安軍使何繼先截獲。[注 89]

4月19日,錢弘俶派遣上直都指揮使路彥銖攻打宣州羅晟率領吳越水軍駐紮在長江北岸。[注 90]南唐靜海制置使姚彥洪率領上萬名士兵百姓投奔吳越。[注 91]

4月20日下午,周世宗從淝橋上經過的時候,自己搬了一塊大石頭到對岸的後周軍水寨,用作後周軍石炮的炮彈。跟着一起過橋的官員們也每人各搬一塊。[注 92]

趙匡胤乘坐皮船在壽春城的護城河中偵查,城上用弩箭連續對趙匡胤進行攔截,每根箭都像房梁一樣粗。[注 93]牙將張瓊用身體給趙匡胤擋箭,被擊中了大腿後昏厥,一段時間後自己醒來。[注 94]箭頭插在大腿骨內拔不出來,張瓊喝了一大杯酒之後讓人砸爛骨頭取箭頭。張瓊大量失血,但仍然神色自若。[注 95]

光州舒州黃州招安巡檢使、行光州刺史何超率領安州隨州申州和蔡州的數萬人兵力圍攻光州。4月22日,何超上奏,南唐光州刺史張紹棄城逃跑,都監張承翰舉城投降。[注 96]

4月23日,行舒州刺史郭令圖攻陷舒州,[注 97]刺史周弘祚投水而死。南唐蘄州將領李福殺掉了蘄州知州王承巂舉州投降。[注 98]周世宗派遣六宅使齊藏珍攻打黃州。[注 99]

當初攻打後蜀的時候,周世宗赦免了一部分後蜀士兵,並讓他們繼續在軍隊中服役,隨同後周軍攻打淮南。結果這群士兵在戰爭中又投降了南唐。[注 100]4月29日,李璟把投降的一百五十名前後蜀士兵交還給了後周軍,周世宗下令將這群逃兵全部斬首。[注 101]

南唐第二次求和

李璟派遣李德明、孫晟和周世宗交涉,以去掉自己的皇帝封號、割讓壽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六處,每年上貢百萬金和帛,乞求後周罷兵。[注 102]而周世宗認為淮南的地區已經攻下來一半了,每個將領都進展很順利,不打下來整個長江以北決不罷兵。[注 103]李德明見狀,請求返回金陵,和李璟交涉關於割讓整個長江以北的事宜,獲得了周世宗的同意。[注 104]孫晟於是奏請與王崇質和李德明一起返回金陵。周世宗派遣供奉官安弘道送李德明等人返回金陵,並帶去了周世宗的詔書,上面提到了如果南唐答應廢除帝號、割讓土地,後周就立即罷兵。李璟回信表示感謝。[注 105]

但是當李德明稱後周軍隊非常強盛、並稱讚周世宗的威德,同時勸李璟割讓長江以北的時候,李璟並沒有顯得高興。[注 106]宋齊丘認為割讓土地沒有好處,而且他還攻擊李德明誇大事實,為人輕佻。南唐百姓當中也沒有多少人相信。[注 107]樞密使陳覺、副使李徵古歷來和李德明、孫晟關係不好,他們唆使王崇質向李璟撒謊稱「李德明賣國求榮」。李德明也怒了,捋起袖子大喊「北軍必勝!」李璟非常生氣,將李德明斬首示眾。[注 108]

常州之戰

吳程率軍攻打常州,攻陷了常州外城牆,抓獲了南唐常州團練使趙仁澤。趙仁澤被押往錢塘,見到了錢弘俶之後拒不下跪,而且責罵錢弘俶稱其背棄了和南唐的約定。[注 109]盛怒之下的錢弘俶掰裂了趙仁澤的嘴,裂口一直延伸到了耳朵的位置。元德昭念其忠誠,給趙仁澤用好藥治傷,讓趙仁澤最終逃過一死。[注 110]

李璟在得知吳越軍圍攻常州之後,擔心其進攻潤州,而南唐宣州潤州大都督、燕王李弘冀太年輕,擔心他不會打仗,於是就把李弘冀召回了金陵。[注 111]部將趙鐸對李弘冀說:「燕王您現在是元帥,是大家所依賴的對象,您這個時候回去,前線會大亂的。」李弘冀也同意這個觀點,於是拒不返回金陵,並派遣各路將領分守要地。 [注 112]南唐龍武都虞侯柴克宏,沉默寡言而樂善好施,不喜歡管理家產,雖然帶兵,但是日夜和客人們喝酒取樂,沒人看得出來他能打仗。[注 113]當時有人說柴克宏很久沒升官了,李璟就給了他一個撫州刺史。[注 114]柴克宏請以死效力,柴克宏的母親也稱他很有他的父親柴再用的風範,如果柴克宏不能夠勝任他的職務,願意以全家人的性命謝罪。[注 115]李璟於是任命柴克宏為右武衛將軍,和袁州刺史陸孟俊一起趕赴常州,支援當地南唐軍。[注 116]

當時南唐軍的主力全都在長江以北,柴克宏的手下幾千人全都是羸弱的老兵,樞密使李徵古給分發的裝甲也全都是被鏽蝕了的。[注 117]柴克宏找李徵古理論,李徵古反而謾罵柴克宏,這反而激起了柴克宏部的士氣。[注 118]當柴克宏抵達潤州的時候,李徵古派使者傳信,要用神衛統軍朱匡業來代替柴克宏的職務。[注 119]李弘冀對柴克宏說:「你只管打仗,其他事情我來處理。」 [注 120]李弘冀隨即上表稱柴克宏才略出眾,可以成功,常州危在旦夕,這個時候換將領是不合適的。[注 121]柴克宏引兵直奔常州,李徵古又派使者來召還,柴克宏說:「我幾天內就能將敵人趕跑,你來叫我回去,肯定是吳越國錢氏所派的奸細小人!」命令斬殺。使者稱自己是李徵古派來的,柴克宏罵道:「就算是李徵古來了,我也殺了!」於是殺了使者。 [注 122]

鮑修讓和羅晟早年在福州和吳程結下樑子,此時圍攻常州,吳程一直在阻撓二人的行動,搞得鮑修讓和羅晟一肚子怨氣。[注 123] 5月8日,柴克宏抵達常州,在船上蒙上幕布,讓士兵們躲在裏面,聲稱是接此前出使吳越的喬匡舜回去的使團。吳越軍的巡邏人員將事情報告給了吳程,吳程懷疑其中有詐,告誡諸軍小心。[注 124]南唐軍上岸,直奔吳越軍營而去,羅晟所部不認真迎敵,直接把敵軍引向了吳程的營帳,吳程隻身逃脫。柴克宏大破吳越軍,陣斬上萬人。這時朱匡業來到南唐軍行營,柴克宏對其甚為恭敬。吳程回到錢塘,被錢弘俶免去所有官職。[注 125]

由於柴克宏曾經擔任宣州巡檢使,宣州的城牆在柴克宏的治下得到了極大加固,這給吳越軍的進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注 126]吳越將領路彥銖久攻不下,吳程部又遭重創,於是路彥銖也於5月11日撤退。[注 127]李璟任命柴克宏為奉化節度使,柴克宏請求支援壽州,結果在趕往壽州的途中去世。[注 128]

李璟派遣諸道兵馬元帥、齊王李景達率兵抵禦後周部隊,同時任命陳覺為其監軍,前武安節度使邊鎬為其後應。[注 129]中書舍人韓熙載認為親王當元帥,帶兵還要派監軍是極度的不信任,李璟沒有聽從。[注 130]李璟還派遣鴻臚卿潘承佑前往泉州、建州招募驍勇將領,潘承佑推薦了前任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節度使陳德誠、以及建州人鄭彥華林仁翰的弟弟林仁肇[注 131]李璟派許文稹為西面行營應援使,鄭彥華和林仁肇也都被任命為將領。[注 132]

揚州之戰

5月20日,李重進被任命為廬州、壽州等州的招討使,武寧節度使武行德被任命為濠州城下都部署。[注 133]

南唐右衛將軍陸孟俊從常州帶兵上萬人趕往泰州,後周軍見狀立刻撤退,陸孟俊重新佔領泰州,並派陳德誠在此駐守。[注 134]陸孟俊隨即率軍轉攻揚州,在蜀岡安營,雙方兵力懸殊,韓令坤隨即帶兵撤退。周世宗立刻派遣張永德前往援助,韓令坤隨即返回揚州。[注 135]周世宗又派遣趙匡胤在六合駐紮,趙匡胤放出話:「哪個後周的士兵要是敢從六合逃過去,我就砍掉他的腿!」韓令坤這才開始打算守城。 [注 136]周世宗自從抵達了壽春城下,命令各路軍隊不分晝夜攻打城池,但是久攻不下。這時天降大雨,後周軍營內積水深達數尺,工程器具損失以及將士失蹤死亡的不計其數,兵糧運不過來,李德明也遲遲沒有消息,於是有人提議退兵。這時有大臣建議周世宗向東前往濠州督戰,並且對城中南唐守軍聲稱壽州已經攻陷。周世宗採納了這條建議。[注 137]5月25日,周世宗順淮河而下,並於5月31日抵達濠州。[注 138]

韓令坤在揚州城東擊敗了南唐軍,並生擒了陸孟俊。[注 139]陸孟俊早年曾經在廢掉馬希萼改立馬希崇的時候,幾乎殺掉了前舒州刺史楊昭惲全家,並劫走了全部財物。[注 140]韓令坤入據揚州的時候,馬希崇把僅剩的楊家姑娘送給了韓令坤,韓令坤對她寵愛有加。[注 141]在得知陸孟俊被俘後,楊氏突然嚎啕大哭,驚呆了的韓令坤詢問楊氏緣由。楊氏稱就是陸孟俊當年在潭州殺光了她的家人,說完後接着大哭。韓令坤隨即就把陸孟俊殺掉了。[注 142]

南唐齊王李景達率領兩萬兵力從瓜步渡過長江,在距離六合二十多里地的位置紮營,不再繼續前進。[注 143]各位將領都準備出擊迎戰,趙匡胤制止他們,說這時對方懼怕我們,還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這時候出擊會很被動,要等他們打過來再說。[注 144]幾天後,南唐出兵進攻六合,趙匡胤率軍反擊,陣斬南唐軍五千餘人,其餘上萬人的部隊想要逃過長江,為了爭搶一條渡船而淹死的人不計其數。南唐軍主力自此所剩無幾。[注 145]

在戰鬥當中,後周軍有些士兵不願出力。趙匡胤在陣中督戰,發現不認真打仗的士兵,就用劍砍他的皮帽子。[注 146]第二天,趙匡胤把所有皮帽子被自己砍過的士兵斬首,於是所有後周軍將士都不敢不奮勇殺敵。[注 147]之前李璟調集揚州周圍所有的兵力試圖奪回揚州。[注 148]6月10日,韓令坤上奏在灣頭堰擊敗從楚州來戰的萬餘名南唐軍,抓獲漣州刺史秦進崇。張永德則在曲溪堰擊敗了從泗州趕來的萬餘名南唐軍。[注 149]

6月17日,向訓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兼任沿江招討使。[注 150]渦口上奏稱新的浮橋已經建好。[注 151]6月18日,周世宗從濠州趕到渦口。周世宗銳意進取,想要親自到揚州督戰,最後還是被范質等人以士卒疲乏、軍糧不足為由攔了下來。[注 152]

6月23日,渦口改為鎮淮軍。[注 153]

6月29日,周世宗留下李重進等人繼續圍攻壽州,自己則從渦口返回,並於7月6日返回大梁。[注 154]

南唐反擊

7月21日,周世宗下令在淮南地區大赦,廢除南唐的苛捐雜役,如果有什麼不利於百姓生產作業的,可以直接上報當地的後周長官。[注 155]

後周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彰信節度使李繼勛在壽州城南紮營,被南唐將領劉仁贍偷襲,數百名士兵被殺,攻城器具被焚。[注 156]

南唐駕部員外郎朱元因為上疏闡述關於用兵方略的事情,被李璟委派去收復江北各州。[注 157]很快,朱元就率軍攻取了舒州,後周舒州刺史郭令圖棄城逃跑。此外南唐將領李平還攻取了蘄州[注 158]李璟任命朱元為舒州團練使,李平為蘄州刺史。[注 159]朱元沒過多久又攻取了和州[注 160]

以前南唐控制了百姓的茶鹽貿易,並且強征百姓的糧食和帛,並稱之為「博征」,在淮南地區大搞軍田,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注 161]後周軍隊來了,當地百姓爭着用牛羊和酒肉勞軍,但是後周軍沒有拿當地百姓當回事,失望的百姓們在山裏和湖邊建立堡壘自守,以農具為兵器,厚紙做鎧甲,時人稱之為「白甲軍」。[注 162]後周軍前去討伐,卻屢屢失敗,而之前攻下來的南唐諸州,大部分都被奪了回去。[注 163]

南唐的援兵在紫金山駐紮,和壽春城中的南唐軍遙相呼應。[注 164]淮南節度使向訓請求調集廣陵的兵力猛攻壽春,攻下來之後再考慮別的事情。該計劃得到了周世宗的批准。[注 165]向訓把揚州的府庫打開,裏面的錢財分發給了揚州的各路主要官員,但前提條件是不許拿百姓的任何東西。揚州百姓對此感到很高興,等後周軍回來的時候,揚州百姓夾道歡迎,並送給軍隊自己家中所儲備的食物。[注 166]後周滁州的守將也棄城而去,協助其他部隊合力攻打壽春城。[注 167]

南唐軍的各路將領請求佔據有利地形迎戰後周軍隊,卻遭到了宋齊丘的抵制。宋齊丘下令讓各路將領守好各自的城池,不得擅自出擊。[注 168]壽春的局勢開始不被南唐軍所控制。李景達的部隊駐紮在濠州,和壽州城遙相呼應,但是軍政事務全都被陳覺控制着,李景達只能簽個字。明明有五萬人的軍隊卻毫無戰意,而軍隊當中的將士長官都很怕陳覺,沒有一個敢抗議的。[注 169] 當年9月,後周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張永德在下蔡鎮屯兵,南唐將領林仁肇從水陸兩側支援壽春城。[注 170]張永德率軍阻擊,林仁肇和濠州監軍郭廷謂在船里填滿了易燃的木頭,準備順江而下燒毀浮橋,結果風向大變,火船被吹回了南唐軍陣,南唐軍因此敗退。[注 171]張永德在距離浮橋十幾步的江面上架起了綿延千餘尺的鐵網,南唐軍由此無法靠近浮橋。[注 172]

進入冬天,當年11月,李重進上奏南唐軍襲擊盛唐,被後周鐵騎都指揮使王彥升率軍擊潰,陣斬三千餘人。[注 173]

11月28日,張永德上奏稱在下蔡再次擊敗南唐軍。當天南唐水軍大舉進攻,張永德讓後周軍中善於游泳的士兵在南唐軍的船上繫上鐵鎖,然後後周軍大舉進攻,南唐軍的船隻無法動彈,淹死者不計其數。張永德在戰後把自己的金腰帶解下來送給了那群善於游泳的士兵。[注 174]

11月30日,趙匡胤被任命為定國節度使,兼任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同時申請讓渭州軍事判官趙普擔任自己的節度推官。[注 175]

張永德和李重進之間的關係不是很好,張永德曾經上表稱李重進有二心,但是周世宗不信。[注 176]當時這兩個人都手擁重兵,一時間人們都很怕兩個人會內訌。[注 177]李重進有一天單獨走進了張永德的軍營,兩人很從容地吃飯喝酒,相談甚歡。席間,李重進和張永德二人成功地放下了對對方的仇念。[注 178]李璟聽說此事後,用蠟丸藏信的方式誘惑李重進反叛,裏面的文字充斥着反間和毀謗的言辭。這封信最終被李重進交給了周世宗。[注 179]

早先南唐的使者孫晟和鍾謨跟着周世宗返回大梁的時候,很受周世宗的優待。[注 180]得到蠟書的當天,周世宗召見孫晟,問及孫晟關於南唐的事情,孫晟回答「南唐主畏懼陛下您的神武,對陛下沒有二心」。[注 181]這時候蠟書被呈遞了上來,盛怒之下的周世宗責罵孫晟不講實話,孫晟不卑不亢,只求一死。[注 182]問及關於南唐的實力的時候,孫晟則閉口不答。[注 183]12月21日,周世宗命令都承旨曹翰把孫晟送到右軍巡院,以周世宗的名義責問孫晟一些事情。二人喝酒喝到興頭上,曹翰開始問孫晟事情,孫晟什麼都不回答。[注 184]曹翰這時才說:「有敕令,要賜您死。」孫晟面不改色,從容地整理衣冠,向南跪拜,說:「那我就以死報國!」隨即赴刑。孫晟隨行的百餘人全部被殺,鍾謨被貶為耀州司馬。[注 185]沒過多久,周世宗念孫晟忠義有氣節,開始後悔殺他,於是將鍾謨召回,並拜為衛尉少卿。[注 186]

957年1月17日,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注 187]

周世宗第二次親征

後周軍包圍壽春城很長時間了,但一直攻不下來,城中的糧食也快吃光了。[注 188]南唐齊王李景達從濠州派遣應援使、永安節度使許文稹,督軍使邊鎬,以及北面招討使朱元等率軍數萬,沿着淮河逆流而上,前往支援壽春。這批南唐軍在紫金山駐紮,十餘個城寨像串聯起來的珍珠一樣,和城內的守軍遙相呼應;城外的南唐軍又向壽春城的方向挖地道,準備向壽春城裏的守軍運送糧食,但是這個隧道要挖幾十里地。[注 189]南唐軍快要開到壽春城的時候,李重進對其發起了攻擊,南唐軍大敗,陣亡五千人,並丟掉了兩個軍寨。[注 190]2月21日,李重進將戰果上報。22日,周世宗下詔稱下個月繼續視察淮河前線。[注 191]

劉仁贍請求讓邊鎬守濠州城,自己率領軍隊出城和後周軍決戰,該建議被李景達否決。劉仁贍不久之後就氣得生了病。[注 192]劉仁贍的小兒子劉崇諫準備趁晚上渡過淮河投靠後周,被南唐的小軍官抓獲,劉仁贍不顧他人勸阻,依軍令將劉崇諫腰斬。[注 193]

後周軍內認為南唐援兵還很強大,很多參謀都請求罷兵,周世宗也對此猶豫不決。[注 194]李穀此時臥病在床,3月12日,周世宗派遣范質和王溥去和李穀進行對策商討,李穀稱:「壽春馬上就可以攻下來了,這個時候只需要陛下親征就行了!」周世宗聽罷很高興。[注 195]

紫金山之戰

3月20日,周世宗任命王朴擔任東京留守,兼管開封府;以三司使張美擔任大內都巡檢,侍衛都虞候韓通擔任京城內外都巡檢。[注 196]21日,周世宗自大梁出發。[注 197]先前後周和南唐在水上作戰的時候屢屢受挫,對此周世宗一直懷恨在心。[注 198]從壽春返回後,周世宗在大梁城西側的汴河造了數百艘的戰艦,讓南唐降將教習水戰。幾個月後,水戰的局勢開始完全被後周軍所掌控。[注 199]後來右驍衛大將軍王環率領水軍從閔河出發,沿着潁河進入淮河,令駐守在當地的南唐軍感到驚恐。[注 200]

3月31日,周世宗抵達下蔡。4月4日晚上,周世宗渡過淮河,抵達壽春城下。[注 201]5日早晨,周世宗所部駐紮在紫金山(今安徽省壽縣東北、淮河南岸)南側,趙匡胤被任命為先鋒,對南唐軍的先鋒寨和紫金山北的一處軍寨發動攻擊,全部得勝,陣斬三千餘人。南唐軍還沒挖成的甬道也被後周軍截斷,南唐軍前後不能相救。[注 202]到了當天晚上,周世宗分兵把守各個剛剛攻佔的軍寨,自己則返回了下蔡。[注 203]

南唐軍朱元自恃有功,不聽李景達的調度。而陳覺和朱元之間關係並不好,每次都會上書稱朱元為人反覆無常,不可以帶兵。聽信讒言的李璟派遣楊守忠替代朱元的職位。[注 204]楊守忠抵達了濠州之後,陳覺假借李景達的命令,把朱元召到濠州「商議軍事」,準備藉機奪其兵權。[注 205]朱元聽說此事後非常生氣,甚至準備自殺,朱元的門客宋垍制止了他,並成功勸說朱元舉全寨上萬人投降後周。朱元的裨將時厚卿不願意投降,被朱元殺掉。[注 206]

周世宗考慮到南唐軍應該會沿着淮河向東潰逃,於是派虎捷左廂都指揮使趙晁率領數千水兵在淮河上順流而下。[注 207]4月7日,周世宗在趙步(今安徽省鳳臺縣東、淮河北岸)駐軍,各路將領圍攻南唐紫金山寨並獲得成功,南唐軍被陣斬上萬人,許文稹、邊鎬、楊守忠等將領全部被活捉。[注 208]南唐軍殘部果然順着淮河向東逃竄,周世宗親自率領數百騎兵沿着淮河北岸追擊,其他將領沿着淮河南岸追擊,水軍則在淮河上發起追擊,李景達所率南唐軍五萬人,戰死、淹死以及投降的總共四萬餘人,後周軍繳獲的戰船和糧食、兵器都是數以十萬計。[注 209]當天傍晚,周世宗趕到了荊山洪,此地已經距離出發地趙步有二百餘里的距離了。當天晚上,周世宗在鎮淮軍(今安徽省懷遠縣)下榻,第二天隨從官員才趕到鎮淮軍。[注 210]劉仁贍聽說援兵被後周軍擊潰後扼腕嘆息。[注 211]4月9日,周世宗命令附近縣的丁夫數千人給鎮淮軍築城,總共建了兩座城,淮河南北兩岸各一個。下蔡的浮橋被挪到了這裏,被用來扼守濠州和壽州援兵的來路。[注 212]此時的淮河正在漲水,南唐濠州都監郭廷謂逆流而上,準備發動偷襲焚毀浮橋,結果被右龍武統軍趙匡贊發現,在其必經之路上伏擊南唐軍,並獲得勝利。[注 213]

南唐齊王李景達和陳覺從濠州跑回了金陵城,只有靜江節度使陳德誠部全軍而退。[注 214]

4月13日,淮南節度使向訓被任命為武寧節度使,兼任淮南道行營都監,所部駐紮在鎮淮軍。[注 215]

4月14日,周世宗從鎮淮軍返回下蔡。15日,周世宗給了劉仁贍一封詔書,投降與否由他自己決定。[注 216]

李璟向大臣們諮詢自己是否應該親征來抵禦後周軍,中書舍人喬匡舜認為這樣不行,結果被李璟以擾亂軍心為名流放到了撫州[注 217]李璟改問神衛統軍朱匡業和劉存忠,朱匡業用一句詩回答:「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而劉存忠也表示同意。李璟一怒之下把朱匡業貶為撫州副使,劉存忠被流放到了饒州[注 218]而李璟最後也沒有踏出金陵城半步。[注 219]

4月19日,周世宗在壽州城北列陣,向城內守軍展示兵力。南唐守將、清淮節度使兼侍中劉仁贍已經病得不認人了。21日,南唐監軍使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人以劉仁贍的名義出城投降。[注 220]22日,周世宗賜給劉仁贍詔書,派遣闔門使張保續進城宣讀詔書。劉仁贍的兒子劉崇讓出門接受詔書並謝罪。[注 221]23日,正式的受降儀式在壽春城北進行,周廷構等人把劉仁贍用擔架抬出城參加儀式。劉仁贍臥病不起,周世宗在慰問並賞賜財物後,讓劉仁贍回去接着養病。[注 222]

25日,壽州的治所被從壽春城轉移到了下蔡,壽州境內死罪以下全部被赦免。州民有聽從南唐指令上山反抗後周的,詔令其回家務農,過去的事情既往不咎,如果在此期間有所殺傷也不再追究。[注 223]以往的政令如果有不便於百姓生產作業的,全部上報壽州治所。[注 224]26日,任命劉仁贍為天平節度使,兼任中書令。當天,劉仁贍去世,追贈彭城郡王。[注 225]李璟在得知劉仁贍去世後,也追贈太師。[注 226]周世宗為了紀念劉仁贍的氣節,將清淮軍改名為忠正軍,並任命右羽林統軍楊信擔任忠正節度使、同平章事。[注 227]同時下令將壽州糧倉打開,賑濟災民。[注 228]

5月1日,周世宗返回北方,並於14日返回大梁。[注 229]

5月29日,南唐投降後周的士兵被歸入新組建的懷德軍中。[注 230]

6月11日,趙匡胤被任命為義成節度使。[注 231]

南唐最後反撲

南唐軍將領郭廷謂燒毀了渦口的浮橋,並在定遠擊潰了武寧節度使武行德部,武行德隻身逃脫。李璟任命郭廷謂為滁州團練使,並充當上壞水陸應援使。[注 232]

7月31日,周世宗開始重新整治定遠軍和壽春城南的失利,任命武行德為左衛上將軍,李繼勛為右衛上將軍。[注 233]

周世宗第三次親征

11月13日,周世宗從大梁出發,當月27日抵達淮河,並於當晚五鼓時分渡過淮河;28日抵達濠州城西側。[注 234]濠州城東北方向十八里處有一片灘涂地,南唐軍在上面設置了柵欄,周圍還挖了護城河,他們認定後周軍隊無法通過。[注 235]29日,周世宗親自率軍攻打,並且派康保裔率領數百名士兵乘坐駱駝渡過護城河,趙匡胤率騎兵緊隨其後,最終成功攻陷該地。[注 236]李重進攻破了濠州的南關城。[注 237]12月4日,周世宗親自率軍攻打濠州,王審琦攻拔南唐水寨。南唐軍在濠州城北屯了幾百艘戰船,又把大木頭立在了淮河河道里,用以限制後周軍活動。[注 238]周世宗讓水軍發起進攻,南唐軍在淮河上的布防沒過多久就崩潰了。南唐軍在戰鬥中共有七十多艘戰船被焚,兩千餘人被殺。後周軍隨即攻陷了南唐軍的羊馬城,濠州主城內陷入一片恐慌。[注 239]12月7日晚上,濠州守將郭廷謂上表稱自己家人都在南唐,「如果自己投降他們可能性命不保,請讓我先派使者回金陵復命,然後再回來投降」。周世宗批准了他的請求。[注 240]

12月12日,周世宗得知南唐有數百艘戰船在泗水東側,準備支援濠州,於是親自率軍前往迎擊,並於兩天後在洞口大破南唐軍,陣斬五千餘人,俘虜兩千餘人。於是後周軍乘勝東下,所經之處無不獲勝。[注 241]12月16日,後周軍抵達泗州城下。趙匡胤率軍攻打泗州城南,放火燒掉了城門,攻破泗州城的水寨以及月城。周世宗來到月城城樓,親自督促將士們攻城。[注 242]

12月26日,南唐泗州守將范再遇舉城投降。周世宗任命范再遇為宿州團練使。[注 243]周世宗來到泗州城下,讓軍中割柴草的人不許割到百姓的莊稼。百姓們非常感激,爭相用收割來的稻穀勞軍。泗州城雖然攻下來了,但是沒有一個士兵敢擅自入城。[注 244]周世宗聽說南唐在洞口又集結了幾百艘戰船,隨即派遣騎兵過去探察,逼得南唐軍退保清口。[注 245]12月29日,周世宗親自率軍順着淮河北岸前進,其餘將領在淮河上前進,一同追擊南唐軍。當時的淮河河岸很久沒有走人了,上面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蘆葦,泥淖和溝壑也到處都是,但是後周軍隊乘勝前進,早就忘記了疲勞。[注 246]12月31日,後周軍追上了南唐軍,兩軍一邊打一邊走,戰鼓等聲音幾十里的範圍內都聽得到。[注 247]958年1月1日,後周軍在楚州西北大破南唐軍。有的南唐軍沿着淮河向東逃竄,周世宗繼續親自率軍追擊,趙匡胤為前鋒,追了六十里後,成功俘獲了南唐保義節度使陳承昭。[注 248]這次戰鬥過後,除了已經燒沉的,後周軍繳獲戰船共計三百餘艘,俘獲南唐軍士兵七千餘人。自此,南唐在淮河上的軍力已被全部肅清。[注 249]

郭廷謂的使者從金陵城返回後,知道南唐軍無法前來支援,就讓錄事參軍李延鄒起草降表。李延鄒責怪郭廷謂不夠忠義,郭廷謂讓將士將李延鄒圍了起來,李延鄒把筆扔到了地上,大罵道:「大丈夫不給叛徒寫降表!」郭廷謂殺掉了李延鄒,舉城投降。投降後,後周得到了城中的上萬士兵和上萬斛軍糧。李璟則給李延鄒的兒子封了官。[注 250]

1月2日,周世宗渡過淮河,在楚州城西北方向駐軍。[注 251]

1月5日,南唐雄武軍使、漣水縣知縣崔萬迪投降。[注 252]

1月6日,郭廷謂被任命為亳州防禦使。[注 253]

1月8日,周世宗率軍攻打楚州,並於當天攻克楚州月城。[注 254]

1月10日,郭廷謂來到行宮面見周世宗,周世宗安撫了郭廷謂,並讓郭廷謂率領自己的舊部攻打天長縣[注 255]周世宗派遣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武守琦率領數百騎兵直奔揚州。南唐地方官員燒毀了揚州內的所有房屋,並把全部城中居民遷往南方。等後周軍趕到的時候,城中只剩下了十幾個老弱病殘。1月13日,武守琦將這些情況上報給了周世宗。[注 256]

周世宗聽說泰州已經沒有防備,立刻派兵前往攻打,並於1月16日攻下了泰州。[注 257]

1月25日,後周廢除了匡國軍。[注 258]當月,南唐改元中興。[注 259]

1月27日,右龍武將軍王漢璋上奏稱,海州已經攻克。[注 260]

1月29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擔任揚州軍府知府。[注 261]

周世宗想把淮河上的戰艦全部引入長江,但是被堵在了北神堰,而轉向楚州西北的鸛水,前往勘探的使者稱地形不允許,如果要通過的話耗費的功力更多。[注 262]周世宗親自前往視察,並作出規劃,調動楚州當地的民夫來完成工程,十多天的時間工程就完成了。幾百艘巨型戰艦出現在長江的時候,南唐人還以為是神兵天降。[注 263]

2月1日,南唐靜海軍被攻陷。後周開始和吳越直接接壤。[注 264]

後周軍已經圍攻楚州長達四十多天了,但是南唐守將張彥卿依舊堅守着。2月14日,周世宗親自督戰,並把行宮搬到了城下。2月16日,後周軍攻克楚州。[注 265]張彥卿和都監鄭昭業依舊堅持巷戰,直到刀和劍都拼完了,張彥卿自殺,其所部千餘人,到死都沒有一個人投降。[注 266]

南唐將天長縣改為雄州,並任命建武軍使易文贇擔任刺史。2月23日,易文贇舉州投降。[注 267]

2月27日,周世宗從楚州出發,並於3月8日抵達揚州。抵達揚州後,周世宗讓韓令坤派萬名丁夫在原城牆的東南角加蓋一座小城,作為城的治所。[注 268]

3月16日,黃州刺史司超和控鶴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率部攻打南唐舒州,抓獲南唐舒州刺史施仁望。[注 269]

3月23日,周世宗抵達泰州。[注 270]

4月1日,周世宗抵達迎鑾鎮,時不時地前往江口督戰,讓後周水軍攻打南唐水軍,並成功擊破對方。[注 271]周世宗得知南唐戰艦在東㳍州駐守,並扼守住了長江口以及通往蘇州、杭州的水路的時候,立刻派遣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釗率領步兵和騎兵,右神武統軍宋延渥率領水軍順江而下。[注 272]4月4日,慕容延釗上奏稱在東㳍州成功擊潰南唐軍。[注 273]周世宗隨即派李重進率兵趕往廬州。[注 274]

南唐投降

李璟得知後周軍在長江上來去無阻之後,擔心後周軍南渡,但又恥於去帝號稱藩,於是就派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準備傳位給太子李弘冀,讓李弘冀聽從後周的命令。[注 275]當時的淮南還剩下廬州、舒州、蘄州和黃州沒有在後周的控制之下。4月6日,陳覺抵達迎鑾鎮,面見周世宗,請求將剩下的四個州也全部割讓給後周,兩國沿長江為界,並乞求罷兵,用詞十分哀傷。[注 276]周世宗說道:「朕本來只是要你們長江以北的土地的,你們的國主可以舉國內附,那我還有什麼好多要求的呢!」陳覺拜謝後離開。[注 277]4月7日,陳覺請求派遣闔門承旨劉承遇返回金陵傳達旨意,周世宗讓劉承遇捎回一封詔書,上面寫着「皇帝恭問江南國主」。[注 278]

4月8日,吳越國上奏稱其上直都指揮使、處州刺史邵可遷秀州刺史路彥銖率四百艘戰艦、一萬七千名士兵在通州南岸駐紮。[注 279]

李璟派遣劉承遇返回迎鑾鎮,奉表給周世宗,表中自稱南唐國主,請求割讓長江以北剩下的四個州,每年貢獻數十萬財物。於是未被後周攻克的漢陽、漢川二縣也被割讓給後周,後周攻南唐之戰結束,後周得到了十四個州、六十個縣。[注 280]

戰果分析

南唐之所以戰敗,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統治階層而言,南唐自建國初始,就一直奉行開國君主李昪的「息兵安民」政策,此政策固然在開國初為其籠絡人心,擴充勢力,鞏固地位,穩定政局,促進江淮地區的安定與繁榮,推動南唐文化的繁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同時也帶來不少消極的影響,「統治階層深受佛道思想的影響,缺乏銳意進取的精神;在『息兵安民』中打擊和排斥武將,使得軍事實力迅速下降並連鎖作用於綜合國力,而一批不懂將略的文士掌權,卻又好大喜功,輕浮無材。」[5]

其次,從民眾的角度而言,南唐也沒有處理好軍民關係。隨着李璟的繼位,長期生活於優越環境中的中主,雖體恤下情,但由於好大喜功,連續出征閩、楚,前代積聚的財富消耗一空。而自953年的連續三年大旱,加之蝗災,飢疫流行,人民紛紛渡淮求食,可南唐政府禁止渡淮,卻又截留來自後周境內的糧食,築倉囤積,以供給軍隊。同時屬下以修復湮廢渠塘為名,大肆掠奪農田,闢為屯田。已受盡苦難的人民當然不滿於此,故當後周軍攻來之時,竟有淮南人民出迎犒軍之事。[3]

第三,雙方準備顯著不同。在戰前,南唐撤掉了在淮河上的防禦力量,而後周則自高平之戰以來,在處理掉了七十多名紀律敗壞的將領之後,一直處於厲兵秣馬的狀態,並成為了統一全國的強有力的武裝集團。[6]

第四,在兵種上,雙方於戰爭之初是各有所長,南唐有舟楫之長,善於水戰。但江淮地區的水網並不發達,因而水軍之用也很有限,只是在援壽州之時發揮了一些效果。由於後周善於吸取敵人的的長處,南唐的水軍無法再繼續控制水道,而後周則水陸並進,一路自淮直攻至長江,使後周軍具備渡江南下的可能,所以後周水軍在最後迫使南唐屈服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4]

由於雙方實質上都具有統一全國的願望和實力,所以這場戰爭本質上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局部戰爭,而是後周和南唐爭奪中原統一權的一場戰爭。[7]

最後,南唐是當時中國後周以外的最強勢力,而此戰失敗之後,不僅割讓江北所有領土,並且向後周稱臣,成為其附庸國。事實上,此戰失敗後,南唐便自心理上,放棄了統一全國; 反過來說這也為取後周而代之的宋朝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註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