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嘉定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嘉定話是吳語的一種次方言。分布地域在明代嘉定縣地域及其周邊,包括今上海市嘉定區大部、寶山區大部、青浦區小部,以及江蘇省太倉市南部部分地區和崑山市小部。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2年7月16日) |
今天的嘉定話受到上海話與普通話的雙重衝擊,語音、詞彙上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人語音、詞彙上的變化相當巨大。並且許多兒童已經不會使用嘉定方言。
源流
嘉定話的源流十分難以考證,可能起源於宋元之際。元代高德基撰寫的《平江記事》中已經很容易區分出蘇州話和嘉定話的差別:嘉定州去平江(蘇州)一百六十里,鄉音與吳城尤異,其並海去處,號「三儂之地」。證明了在元朝時期,嘉定話有比較鮮明的特徵。[1]:8
特點
嘉定話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傳承和合併中古漢語時期的聲母和韻母。
其次是明確區分尖團音,可區分「輕」(團音)和「清」(尖音)。但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嘉定話也出現了尖團合併的趨勢,部分年輕人無法區分「輕」和「清」,統一讀為「輕」。[1]:8
文白異讀現象比較普遍,如「人」字,文讀為「塵」,白讀為「銀」。「大」字,文讀類似於普通話發音,白讀為「度」。
嘉定話一共有六個聲調,在古四聲八調的基礎上,陰上和陰去合併,陽上和陽去合併。即陰平(53)、陽平(31)、陰上(34)、陽去(13)、陰入(5)和陽入(2)。
嘉定話中保留了一些上古漢語詞彙,如嫠,普通話作「提」,上海話做「拎」,指的是拿着一樣東西。
嘉定話中也有一些特有的合成詞,如疑問詞àn,是阿曾的合音字,意思就是「可曾,曾否」。
嘉定話中經常使用「頭」作為後綴,跟不同的詞性組合產生不同的含義。如名詞組合有「腳饅頭」(膝蓋)、「飯碗頭」(工作崗位),與動詞和形容詞組合則形成名詞化含義,如「賺頭」(利潤),「老實頭」(老實人),還可與量詞組合作為計量單位,如「只頭」、「斤頭」、「聽頭」、「瓶頭」等。
「搭」經常作為指示代詞的後綴,如「迭搭」(這裏)、「伊搭」(那裏)、啊里搭(哪裏)。
前綴方面,主要使用阿作為前綴,可以與人或者動物進行搭配,如「阿大」(老大)、「阿爹」(父親)、「阿三」(老三)、「阿伯」(姑母)。「阿」作為前綴,起源於魏晉時期,主要在南方地區使用。
「阿」與形容詞或者動詞結合主要作為疑問代詞,如「阿好」(好不好)、「阿去」(去不去)。
「個」(或寫作「亇」)作為後綴,用法類似於標準漢語的「的」,如「聰明個」、「開心個」、「掃地個」、「開車個」。
舉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