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牛民番地界碑
位於臺灣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的土牛界線界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土牛民番地界碑,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立於今臺灣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的土牛界線界碑,作用為禁止漢族侵墾噶哈巫族等原住民土地。今碑體遷至土牛國小,列為重要古物。
歷史

石岡地區原為樸仔籬社所居住[1]。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彰化縣知縣張世珍在石岡劃定土牛界線並立下界碑[2]。其用意是禁止漢族侵墾界線以東的東勢及以南的新社原住民土地[1]。
原先此碑豎立於當地人劉美德屋後的稻田[3]。碑文刻着「南北計長貳佰捌拾伍丈伍尺」、「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陸尺」、「每溝長壹拾伍丈闊壹丈貳尺深陸尺」來明定分界[1][4]。此些意思為溝界長約1公里、溝寬約4公尺,深約2公尺,並每隔50公尺堆起一座長約6公尺、寬3公尺、高2.5公尺、頂寬約2公尺的土堆[1]。清志時期地圖「朴子籬社圖」也明確畫出這些土牛堆和土牛溝[2]。
據當地長者說有一次原住民襲來,躲在土堆後守衛的官兵匆忙退卻而被打死,至今梅子社區附近的土地公廟前還留有陣亡官兵的墓[5]。嘉慶二十年(1815年),官府解除禁令,漢族從此深入東勢及新社[1]。該兩地的噶哈巫族被迫遷至埔里盆地東北的眉溪[6]。
隨着時代變遷,界碑先移到豐勢路旁,再搬到土牛國小東北方的大土堆[5]。土堆原先在日治時期還存在[2],現因年代久遠及農民種菜犁平而消失[5]。碑體因配合交通,移到土牛國小校園西北側涼亭[5]。
九二一地震時,界碑倒下[4]。2002年4月26日,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洪敏麟、黃三榮前來參觀時,發現碑亭損壞、碑文模糊、且僅以木板、帆布覆蓋碑體,便唏噓不已[3]。之後,碑體用亞加力板保護[7]。
對當地人來說,土牛民番地界碑成了先民拓墾的紀念碑[5]。土牛國小校長陳榮錦任內特地訓練學生擔任解說員[7]。台中市政府於2013年8月1日先公告此碑為一般古物,後於2020年升為重要古物[2]。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