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基拉法特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基拉法特運動 (英語:Khilafat movement), 出現於1919 - 1922年間,也譯為哈里發運動) 是英屬印度的穆斯林(參見南亞伊斯蘭教)針對當時英國對土耳其的政策,以及協約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計劃肢解鄂圖曼帝國的行為而發起的一場政治運動。[1][2][3]
參與這場運動的領導人有瓦里揚昆納特·昆賈哈邁德·哈吉、肖卡特·阿里、穆罕默德·阿里·喬哈爾毛拉納、[4]穆罕默德·阿傑馬爾·汗 [5][6]和阿布·卡拉姆·阿扎德,[7]他們組織這場運動是為糾正(或稱"補救")土耳其所遭受的不公待遇。[8]
聖雄甘地支持這場運動,將其作為他反對大英帝國運動中的一環,他同時也提倡涵蓋範圍更為廣泛的不合作運動。[9]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巴爾·甘格達爾·提拉克以及其他印度教徒和國大黨人物也支持這場運動。 [10][11]
基拉法特運動通常被描述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訂立的《色佛爾條約》 中對鄂圖曼帝國實施制裁條款的抗議,這場運動也因促進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團結而著稱。[12]不合作運動於1922年結束,基拉法特運動也隨之結束。[13][14][15][16][17]
Remove ads
背景
鄂圖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1842–1918年) 推動泛伊斯蘭主義綱領,目的為保護其帝國免受西方攻擊和肢解,並粉碎國內的民主反對派。他在19世紀末派遣特使賈邁勒丁·阿富汗尼前往印度,以推廣這種泛伊斯蘭主義思想。[18]鄂圖曼君主的處境在印度穆斯林中引起宗教熱情與同情。由於鄂圖曼蘇丹身兼哈里發,他名義上是全世界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最高宗教與政治領袖。然而實際上這項權威從未被運用過。
許多英屬印度穆斯林宗教領袖開始致力於傳播意識,並動員信徒參與支持哈里發政權的運動。印度穆斯林宗教領袖馬哈茂德·哈桑毛拉納曾試圖在鄂圖曼帝國的支持下,組織一場半島全境的爭取獨立戰爭。
鄂圖曼帝國在1876年頒佈第一部憲法,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初期便將這部憲法暫停,繼續施行專制統治,讓國會形同虛設。由改革派和民族主義者組成的青年土耳其黨強烈要求恢復憲法、限制蘇丹權力,並進行軍事和行政改革以挽救帝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因此被迫恢復君主立憲制,這標誌着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啟動該國第二次立憲時期。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繼位者是其兄弟穆罕默德五世 (1844–1918年),但鄂圖曼帝國的實權在革命之後落入青年土耳其黨人手中。這場基拉法特運動是倫敦會議 (1920年)(討論結果成為色佛爾條約的條款)的討論議題之一。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將此運動視為一種土耳其將持續統治阿拉伯土地的威脅。[19]
Remove ads
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站在同盟國一方,而遭受重大軍事挫敗。《凡爾賽條約》(1919年)因而將其領土範圍削減,並削弱其政治影響力,但戰勝的歐洲列強承諾會讓鄂圖曼蘇丹保有哈里發的地位。然而根據《色佛爾條約》,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領土將從帝國中分割。
當時在土耳其國內已興起一場漸進的、世俗的民族主義運動,史稱土耳其國民運動。由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的土耳其革命者在土耳其獨立戰爭(1919–1923年)期間,,憑藉軍事上的勝利和外交上的強硬立場,迫使協約國重新舉行談判,而廢除《色佛爾條約》,並重新簽訂《洛桑條約》(1923年)。根據穆斯塔法·凱末爾的改革 ,土耳其共和國於1924年將哈里發廢除。穆斯塔法·凱末爾曾提出將哈里發授予北非具有極高聲望的宗教領袖艾哈邁德·謝里夫·阿斯-塞努西,條件是後者必須遷徙,居住在土耳其境外,塞努西拒絕這項提議,並確認他對前一任哈利發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的支持。[20]隨後,麥加謝里夫(也是阿拉伯起義領導人)胡笙·本·阿里宣稱擁有這項頭銜,但他的王國於1925年被伊本·紹德(沙特阿拉伯首任國王)擊敗,遭到吞併。
Remove ads
印度次大陸的基拉法特運動

雖然支持哈里發政權的政治活動和民眾呼聲在整個穆斯林世界皆有出現,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印度出現。一位傑出、受過牛津大學教育的穆斯林記者穆罕默德·阿里·喬哈爾毛拉納,曾因倡導抵抗殖民政府和支持哈里發政權而入獄四年。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爆發之初,穆斯林宗教領袖因歐洲列強不願保護哈里發政權,而對此深感憂慮。[21]對於部分印度穆斯林來說,被英屬印度政府徵兵,而送往土耳其以對抗穆斯林同胞的前景是深惡痛絕。對基拉法特運動的創始人和追隨者而言,這並不是一場宗教運動 ,其目的只是為展示對土耳其穆斯林同胞的聲援與團結。。[22]
穆罕默德·阿里·喬哈爾毛拉納和他的兄弟肖卡特·阿里,與其他穆斯林領袖,例如Pir Ghulam Mujaddid Sarhandi、Sheikh Shaukat Ali Siddiqui、穆赫塔爾·艾哈邁德·安薩里、詹·穆罕默德·朱內霍、哈斯拉特·莫哈尼、賽義德·阿塔·烏拉·沙阿·布哈里、穆罕默德·法魯克·奇什蒂、阿布·卡拉姆·阿扎德和穆罕默德·阿傑馬爾·汗,共同組建全印基拉法特委員會 (All India Khilafat Committee)。組織總部設於印度勒克瑙的業主Shaukat Ali Siddiqui宅邸內。他們的目的在建立穆斯林之間的政治團結,並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保護哈里發政權。他們於1920年發表《基拉法特宣言》,呼籲英國保護哈里發政權,並號召印度穆斯林為此目的而團結,追究英國的責任。[23]孟加拉地區的哈里發委員會成員則包含有穆罕默德·阿克拉姆·汗、馬尼魯扎曼·伊斯蘭納巴迪、穆吉布爾·拉赫曼·汗和奇塔蘭詹·達斯。[24]
基拉法特運動的領袖與當時印度最大的政黨和民族主義運動的代表 - 印度國民大會黨於1920年結盟。[25]國大黨領袖甘地與基拉法特運動領袖承諾,將共同合作,並為哈里發政權和印度自治的目標而奮鬥。基拉法特運動的追隨者加入不合作運動(這是一場全國性、大規模、和平的公民不服從運動),成為主要成員,給予殖民政府更大的壓力。同時,有些人還參與一場抗議性移民 - 從開伯爾-普什圖省(舊稱西北邊境省)遷移到阿曼諾拉汗統治下的阿富汗。[26]
這場運動也獲得印度人捐款。[27][28]另外還成立一委員會,專門負責匯款資助穆斯塔法·凱末爾定都於安卡拉的政府。[29]
不合作運動起初運作成功。此運動始於抵制英屬印度立法會、政府學校、學院和外國商品。同時還抵制政府職能,並將政府授予的頭銜和榮譽退返。大規模的抗議、罷工和公民不服從行為蔓延至整個印度半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這場運動中,最初以和平方式進行。甘地、阿里兄弟和其他領導人很快就被殖民政府逮捕。在基拉法特運動的旗幟下,一個由Moulana Manzoor Ahmed和Moulana Lutfullah Khan Dankauri組成的旁遮普基拉法特代表團在整個印度,尤其是在旁遮普地區(如西爾薩、拉合爾、今日的哈里亞納邦等地),發揮主導作用。來自奧傑拉·庫爾德和類似地區的村民構成支持這場運動的骨幹。
雖然基拉法特運動領導者在進行活動時,持續與殖民政府談判,但因穆斯林在支持國大黨、哈里發目標和全印穆斯林聯盟之間發生裂痕而開始式微。[30]
基拉法特運動的領導層沿着不同的政治路線,各自走上不同的路徑。賽義德·阿塔·烏拉·沙阿·布哈里在喬杜里·阿夫扎爾·哈克的支持下創建伊斯蘭自由人民大會政黨。像穆赫塔爾·艾哈邁德·安薩里、阿布·卡拉姆·阿扎德和穆罕默德·阿傑馬爾·汗等領導人仍是甘地和國大黨的堅定支持者。而阿里兄弟則加入全印穆斯林聯盟。[31]
英國殖民統治面臨的挑戰
英國直到20世紀初在信德地區仍能進行有效的政治控制。然而在運動期間,卻面臨另一項重大挑戰。[32]
基拉法特運動是信德地區眾多皮爾 (pirs,意指蘇菲主義長老或宗教導師) 首次齊聚一堂,在共同的平台上反對英國政策。其介入顯示出他們正逐漸被捲入更廣泛的印度穆斯林社群的議題。這些皮爾中的許多人受到泛伊斯蘭情緒高漲的影響,與其他地方的同教信徒相似,也受到對南亞穆斯林地位不斷變化的認識影響。他們參與這場"煽動",成為一削弱英國在信德地區殖民統治地位的嚴重威脅。雖然這些皮爾具有顯著的影響力,並為哈里發目的吸引可觀的支持,但英國的控制系統證明其可靠性,仍成功地將構成的威脅降低到可控制的程度。[32]
由於信德地區的皮爾介入基拉法特運動,人們在1919年前的幾年裏對泛伊斯蘭議題的興趣日益濃厚,運動的訴求對當地很大部分的宗教領袖產生強烈的吸引力,英國的控制系統受到嚴重威脅。在此期間,對更廣泛伊斯蘭議題的關注和支持,正反映出將信德地區與外部發展隔絕的屏障正在逐步消除。[32]
Remove ads
歷史影響
這場運動被認為在促進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團結方面發揮作用。[33]國大黨支持這場運動是為回應英國的分而治之策略。1919年至1922年間被廣泛視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團結的鼎盛時期。[12]穆斯塔法·凱末爾曾對國大黨在道義上支持表示感謝,並希望印度能儘快取得自治地位。[34]
這場運動被描述為穆斯林民族主義發展以及印度公民不服從運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35]例如當時在1916年《勒克瑙協定》簽署之後一直致力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團結的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36]當他提出警告,要求避免將世俗的獨立運動與哈里發運動的宗教因素混為一談時,未被採納。真納因而退出國大黨,並在之後成為巴基斯坦運動的主要領導者。<[37]然而有批評者則認為基拉法特運動既不是民族主義,也不是反帝國主義,而是使用宗教言論掩蓋一項軟弱且不確定的宗教議程。[38]
為土耳其媒體《每日晨報》撰稿的奧馬爾·阿納斯 (Omair Anas) 指出:"在回顧土耳其的反殖民鬥爭時,不可能不提及甘地對當時正在崩潰的鄂圖曼帝國,為其統一和領土完整所給予的支持。"[39]
Remove ads
參見
- 納瓦布·穆罕默德·伊斯梅爾·汗,全印穆斯林聯盟的主要活動家,他在巴基斯坦建國運動中的地位被描述為僅次於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
- 1921年馬拉巴爾叛亂,最初是現今喀拉拉邦南部某些地區抵抗英國殖民統治而發起的一場運動。這場民眾起義也反對由印度教徒控制,盛行的封建制度。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