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報導者

台灣非營利媒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報導者(英語:The Reporter)是由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於2015年成立的非牟利網絡媒體[1],致力於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創辦人為臺灣媒體人何榮幸[2]

快速預覽 公司類型, 語言 ...

報導者因以非牟利基金會的模式經營,主要依賴募款和讀者捐款維持運作[3][4][5],其網站內容採用共享創意授權條款[1]

概略

報導者的營運宗旨是改變臺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致力於深度調查報導的產出。其未來發展包括,開放原始碼、實施攝影共有版權與開放編輯室。報導者的報導內容着重國際與中國香港事務及文化觀察,其中包涵深度題目報導、人物專訪及深度文化觀察,並穿插以社會大眾關注之解釋性新聞及相關圖表[6][7]

報導者網站所有報導都不會顯示點閱次數,讓記者不會因文章流量而改變報導方向,避免冷落較少人關注的議題。[8]

成立背景

臺灣媒體產業在台灣已被視為「社會亂源」,因「即時新聞」當道,新聞工作者為了將瀏覽次數最大化,大量產製即時新聞,而使新聞專業度下降。[9]為了解決當今臺灣新聞氾濫的困境,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決定「自己的新聞自己救」,他認為媒體應回歸新聞初衷,新聞應是原生內容,且應給予新聞工作者充足的時間製作深度報導,而報導內容也應該經過查證。因此,何榮幸離開主流媒體天下雜誌,在9月1日記者節這天宣布成立報導者,致力於調查報導的產出。[6][8]

得獎紀錄

更多資訊 年份, 獎項 ...
Remove ads

爭議

2017年6月21日報導者刊登張子午撰述〈當房思琪成為實體——專訪作者密友與編輯談林奕含的出版歷程〉的報導,文中以匿名的方式,指稱「一間知名出版社」的總編與林奕含「簽約旋即解約」的過程,「對林奕含不啻是一個重擊」,是對精神疾病「另一個屢見不鮮的歧視與排除」[17]。報導刊出後,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兩度於臉書發表聲明,駁斥報導者刊載的報導未盡平衡報導之責,單方面引用林奕含密友的說法,造成輿論效應,形同公審,使得她走投無路,於6月25日於自宅意圖輕生獲救[18]。報導者編輯部隨後於26日凌晨在臉書發文致歉,並刪除報導中相關段落[19]

2020年3月,臺灣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口罩被搶購一空。報導者在社會對疫情出現恐慌的背景下,決定啟動口罩國家隊專題,並採訪了名單中的加利科技。報導者的記者,當時四度訪談加利工廠的員工、與監工的國軍後,發布了加利科技的報導。同年8月,加利工廠被揭發混充中國製的口罩,使當時報導加利工廠的報導者遭受嚴厲批評。總編輯李雪莉事後在12月接受《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專訪時,認為當時忘記要採訪加利的競爭對手,是事件的癥結所在。[2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