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
立陶宛的博物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立陶宛語:Kauno Tado Ivanausko zoologijos muziejus)是立陶宛考那斯的一座博物館,於1919年7月15日由動物學家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建立,博物館有三層樓,分成無脊椎動物、昆蟲、魚類和兩生類與爬行類、鳥類、哺乳類與狩獵戰利品等展區,並設有數個動物實驗室和標本製作室,共有約30萬件藏品,包括剝製的動物標本、昆蟲標本、動物骨骼標本與其他解剖標本等[1],每年約有4萬人次參訪[3]。除本館外,此博物館還有四個分部,分別位於文特角和尤約德克蘭特的鳥類繫放站,以及祖文塔斯和切普凱柳沼澤的保護區[4]。
Remove ads
歷史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最初創立時為自然研究站(Gamtos tyrimų stotis)[5],1922年立陶宛大學(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成立後博物館隸屬於該大學的動物學系[6],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物館一度被用作軍醫院而關閉,戰後(1945年)博物館重新開放,歸新成立的立陶宛科學院管理,1963年轉由國家自然保護委員會(Valstybinis gamtos apsaugos komitetas)管理,1975年至1981年博物館因整修而對外關閉(期間曾開設一小型的暫時展廳[7]:37-42),1989年改歸環境保護部管理,隨着該部改組成環境部,博物館現由環境部管理[7]:32-33。
展品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展出的無脊椎動物包括1696件貝殼標本與數百件乾式與濕式標本,其中許多是由動物學家普蘭齊什庫斯·巴爾特魯斯·希維茨基斯捐贈[8];昆蟲標本約9700件(藏品有約17萬件,包括超過14,000種昆蟲),包括世界最大的昆蟲赫克力士長戟大兜蟲、帝王大角金龜和南洋大兜蟲等甲蟲,以及綠鳥翼鳳蝶、強喙夜蛾等世界各地蝶蛾的標本[9],其中許多蝴蝶標本為曾在此工作的昆蟲學家阿爾豐薩斯·帕利奧尼斯所收集[6];兩生類與爬行類標本有森蚺、緬甸蟒、尼羅鱷、綠蠵龜和非洲牛蛙等[10];鳥類標本約有1100件展出(約為藏品的10%),包括小斑幾維鳥、隱䴉、虎頭海鵰、白冠長尾雉與黃頰麥雞等瀕危物種,其中有一批剝製的鳥類標本是博物館中年代最久遠的展品,由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的父親萊奧尼達斯·伊瓦納斯卡斯於1859年製作[11];哺乳類標本有數百件展出,包括剝製標本與骨骼標本,包括長頸鹿、獵豹、雪豹、西伯利亞虎、北極熊、婆羅洲猩猩等珍稀動物[12];狩獵戰利品區則展示數百件動物角、頭骨、動物皮和獠牙等展品[13]。博物館的藏品許多為館員在多次野外考察中自世界各地採得[14]。
Remove ads
分部
鳥類學家萊昂納斯·耶澤爾斯卡斯在文特角的鳥類繫放站工作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除本館外還有四個分部。文特角的鳥類繫放站於1929年由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建立,尤約德克蘭特的繫放站位於庫爾斯沙嘴,於1962年建立鳥類繫放站,兩者都是有大量候鳥經過的地點[15];祖文塔斯保護區的分部展示保護區沼澤特有的生態,建於1976年,1978年一度失火被毀,但一年多後即重建修復[7]:66-68;切普凱柳沼澤的分部則建於1984年,展示當地特有的動植物[7]:66-68。
大眾文化
2015年5月,立陶宛歌手艾瑞卡·詹寧斯在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中錄製新歌〈老朋友〉(Old Friends)的MV[16]。
圖集
-
哺乳動物展廳
-
昆蟲學家阿爾豐薩斯·帕利奧尼斯收集的蝴蝶標本
-
狩獵戰利品區的展品
-
紀念創館人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的展覽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