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數據表示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部數據表示法External Data Representation,縮寫為XDR)是一種標準數據序列化格式,主要用於計算機網絡協議。在OSI模型表示層中實現。XDR允許把數據包裝在獨立於介質的結構中,使得數據可以在異構的計算機系統之間傳輸。從本地表示轉換到XDR稱為編碼,從XDR轉換到本地表示稱為解碼。XDR使用軟件來完成變換,所以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中可以靈活的運用,同樣的,XDR獨立於傳輸層

XDR使用4位元組為基本單位,以大端字節序序列化;更小的數據類型在編碼後仍佔據4位元組。變長類型比如字符串和不透明類型被填充為整體上可被4位元組整除。浮點數用IEEE 754格式表示。

歷史和應用

XDR在1980年代中期由Sun Microsystems開發,並在1987年首次廣泛發表[1],在1995年成為IETF標準協定。

XDR數據格式用於了很多系統,包括:

XDR 數據類型

XDR定義了以下數據類型:

  • 布爾
  • int – 32-bit整數,unsigned int – 無符號32-bit整數
  • hyper – 64-bit整數,unsigned hyper – 無符號64-bit整數
  • IEEE浮點數,IEEE 雙精度浮點數四精度浮點數 (新出現在RFC1832)
  • 枚舉結構字符串
  • 定長數組,變長數組
  • 聯合 – 可辨別的聯合
  • 定長不透明數據,變長不透明數據
  • void – 零字節量
  • optional – 可選數據的記號類似於C指針,但是表示為「指向」布爾「存在與否」標記的數據類型。語義上這是可選類型

參見

引用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