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數據表示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部數據表示法(External Data Representation,縮寫為XDR)是一種標準數據序列化格式,主要用於計算機網絡協議。在OSI模型的表示層中實現。XDR允許把數據包裝在獨立於介質的結構中,使得數據可以在異構的計算機系統之間傳輸。從本地表示轉換到XDR稱為編碼,從XDR轉換到本地表示稱為解碼。XDR使用軟件來完成變換,所以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中可以靈活的運用,同樣的,XDR獨立於傳輸層。
XDR使用4位元組為基本單位,以大端字節序序列化;更小的數據類型在編碼後仍佔據4位元組。變長類型比如字符串和不透明類型被填充為整體上可被4位元組整除。浮點數用IEEE 754格式表示。
歷史和應用
XDR在1980年代中期由Sun Microsystems開發,並在1987年首次廣泛發表[1],在1995年成為IETF標準協定。
XDR數據格式用於了很多系統,包括:
- 網絡文件系統
- ZFS文件系統
- NDMP網絡數據管理協議
- 開放網絡計算遠程過程調用
- Legato NetWorker備份軟件
- NetCDF (一種科學數據格式)
- R語言
- HTTP-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二進制線路協議
- SpiderMonkey JavaScript引擎,用來序列化/解序列化編譯的JavaScript代碼
- Ganglia分佈式監控系統
- sFlow網絡監控標準
- libvirt虛擬化庫,API和UI
- Firebird (數據庫)用作遠程二進制線路協議
- Stellar支付網絡
XDR 數據類型
XDR定義了以下數據類型:
參見
引用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