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雲院 (平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雲院位於中國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耽車鄉實會村,濁漳河河谷,龍耳山九條支脈環抱,毗鄰王曲村天台庵和潞城區境內黃牛蹄鄉辛安村的原起寺。大雲院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幾座五代時期建築之一。1988年大雲院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大雲院由幽州僧人奉景祖師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原稱仙岩院,又稱大雲寺。初為草庵,天福五年(940年)三月,動工修建佛殿和方丈室,至開運三年(946年)奉景開始在方丈室講經。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塔,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稱大雲禪院。明清兩代均有修葺。
建築
現存建築有山門(天王殿)、中殿(彌陀殿,又稱大佛殿)、後殿及兩廡,寺外有七寶塔,其中大佛殿和七寶塔為五代所建,余為清代建築。大佛殿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幾座五代時期建築之一[1][2]。

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出檐深遠及平緩,四周18根檐柱均有卷剎和輕微側腳。每開間有一補間鋪作。當心間補間斗拱居中,兩次間補間斗拱向外移。柱頭及補間斗拱均為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唐-五代時期櫨斗直接坐於柱頭,區別於後期普遍使用普拍方的習慣。此建築是中國現存建築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實例。
室內由於使用了減柱法僅有兩根金柱,使得殿內有寬闊的禮佛空間。室內大樑上架駝峰,其上加立一根童柱(又稱蜀柱)連接大叉手。
-
大佛殿內部梁架
-
大佛殿大叉手和駝峰
-
柱頭斗拱,櫨斗下方長條為普拍方
七寶塔位於寺外西南,為青石材質,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高6米。七寶塔原七層,現存五層。其2000年5月30日晚被盜,塔面浮圖丟失。
Remove ads
壁畫
大佛殿(彌陀殿)原本四壁均有壁畫,目前只保存了東壁和中心壁(扇面牆)的五代壁畫[3]28.8平方米,拱眼壁和梁架上的五代壁畫11平方米,為中國僅存的五代寺院壁畫[4]。其一因為康熙年間暴雨,雨水浸泡導致壁畫損壞。其二根據柴澤俊先生《日寇侵晉期間山西文物遭劫記略》中所記載「平順大雲院五代壁畫, 繪於彌陀殿內四周和扇面牆上, 日軍發現隨即對西壁和北壁後半部進行剝離揭取, 但牆疏軟, 盜竊者技法拙劣, 剝離失敗, 當地群眾為保護壁畫, 將東壁和扇面牆上的畫面遂抹壓泥皮一層, 予以掩蓋, 現該殿東壁及扇面壁畫尚存, 而西壁及北壁西半部壁畫則蕩然無存, 至為可惜!」[5]
目前僅存大殿東壁和中心壁為1962年搶修加固工程前期勘察時發現。東壁繪有維摩詰經變圖,中心壁背光圖案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保護
1988年1月13日,大雲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類,編號3-112,年代為五代至清[6]。
2015年,國家投資200餘萬元對大雲院本體進行維修,重點解決屋面、地面的滲水問題[7]。
參考文獻
圖庫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