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墩子遺址 (元謀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墩子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張二村河北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
1971年12月23日,雲南省博物館張興永等人在大墩子附近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遺址。1972年2-4月,雲南省博物館對大墩子遺址進行了兩次試掘,面積235平方米,由陳廷藩主持。同年11月至1973年1月,雲南省文化局舉辦的第一期文物考古學習班在這裏實習發掘261平方米,由張增祺主持,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也參與此次活動[1]。
特點
大墩子遺址共清理出房屋基址15座,房基平面呈長方形,屬平地起建的粘土木結構建築[2]。還發現了豎穴土坑墓20座、瓮棺葬墓17座和壕溝1條[3]。遺址內出土的文物種類繁多,有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以及大量獸骨等[4]。其中有一件雞形陶壺,造型新穎,為夾砂灰陶,身部戳印點線紋,背部尾部飾貼塑乳釘紋。形似昂首翹尾的雄雞,是雲南生物學史上最早的動物圖像,為國家一級文物[5]。
保護
1981年9月23日,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大墩子新石器遺址為第一批楚雄州文物保護單位[6];1987年12月21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大墩子遺址為第三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7];2013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像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