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天五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的五種說法,最早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的記載[1],《大毘婆沙論》稱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眾對五事的意見分歧而導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論》稱支持五事者成立為大眾部,《異部宗輪論》稱此次根本分裂發生在大約佛陀涅槃百年後,此後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樣「五事」,在印度南部創立制多部。
![]() 初期佛教 |
![]() |
Remove ads
五事
迦旃延尼子《發智論》記載了五事[1],《大毘婆沙論》稱其為「假名比丘所起惡見」[2]並做了解說駁斥:
《發智論》稱「餘所誘」和「道因聲故起」是非因計因的戒禁取,「無知」、「猶豫」和「他令入」是誹謗阿羅漢的邪見。南傳赤銅鍱部《論事》有相似的五事記載,但未提及大天這個人物,覺音註釋稱「餘所誘」和「道因聲故起」為東山住部和西山住部的邪執,「無知」、「猶豫」和「他令入」為東山住部的邪執。
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記載:
“ | 大天名高德大,果證年卑,王貴欽風,僧徒仰道。既而卓牢無侶,遂為時俗所嫉,謗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大天解言: | ” |
褒貶迥異的二種記載中,「無知」和「猶豫」的對象不同,「他令入」的主體不同,「道因聲故起」的行為不同;「餘所誘」的論述是一致的,諍論點是「不淨從外因誘惑出」還是「不淨從內因煩惱出」,此事在律藏中僅見於《毘尼母經》中薩婆多尊者的論述[8]。「餘所誘」是大眾部和分別說部宗義「阿羅漢無退義」[9]和說一切有部宗義「阿羅漢有退義」[10]之間根本分歧的具體實例體現。
Remove ads
根本分裂
唐朝玄奘譯《大毘婆沙論》記載,在摩揭陀國華氏城雞園寺中,比大天更資深的比丘都已去世,輪到大天成為上座主持布薩誦戒[11];大天誦出自造五事偈頌,部分僧眾反對而起諍論,支持大天者人數多,故國王呵責少數派僧眾,少數派因而遷居迦濕彌羅國[12]。《異部宗輪論》記載支持大天五事教義的部派有:大眾部、多聞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以及雪山部。唐朝玄奘譯《異部宗輪論》記載因五事導致的根本分裂發生在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
佛滅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迦濕彌羅國支持大天五事的「本上座部」避居雪山改名雪山部後,擁戴《發智論》並反對大天五事者成立了著名的說一切有部。雪山部認可大天五事[13],究其原因,要麼是雪山部忘卻了傳統,要麼是五事諍論實際上發生在最早記載五事的《發智論》所處的時代[14]。
大天因緣
姚秦失譯的《十八部論》和陳朝真諦譯《部執異論》中,佛滅百年後提出五事導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15]或外道[16]。唐朝玄奘譯《大毘婆沙論》補充記載了五事的「大天因緣」[17],稱其為因大天比丘惡行而起的惡見,他出家前淫母殺父、殺阿羅漢、殺母[18],出家後妄稱上人,並在弟子追問下立五惡見而破和合僧。
此節所載「由他入不能自知」[3]與前文的「但由他而得度脫」有差異。《大毘婆沙論》更記載稱大天去世後,火化時無法點燃,後澆上狗屎才迅速燒成灰燼,骨灰被大風吹散無遺[20]。
唐朝玄奘譯《異部宗輪論》記載佛滅百年後提出五事者為大天比丘,在佛陀入滅兩百年後,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於大眾部中出家,他也被稱為「賊住大天」[21],他重新宣揚「大天五事」學說,導致諍論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稱為制多部[22]。
折衷評斷
後世學者或有承襲「大天因緣」而作出折衷評斷,擇可通之事理以釋五事,並許為事實,而大天本人是虛妄開脫。 真諦《部執異論疏》:
“ | 大天所説五事,亦有虛實,故共思攝:一者、魔王天女,實能以不淨染羅漢衣。二者、羅漢,不斷習氣,不具一切智,即爲無明所覆。三者、須陀洹人,於三解脫門,一無不自證,乃無復疑,於餘事中,猶有疑惑。四者、鈍根初果,不定自知得與不得,問善知識:「得須陀洹有若爲事相?」知識爲説:「有不壞淨,謂:若於四諦無疑,於戒無失,三寶得不壞信者,此人已證初果。」因更自觀察,自審知得。五者、聖道亦有因言顯者,如舍利弗等,當口誦偈時,即得聖道。若不如此,説者即名爲虛。[23] | ” |
吉藏《三論玄義》:
“ | 摩訶提婆自作偈言:餘人染污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正教。以此一偈安置戒後,布薩誦戒竟,亦誦此一偈。此偈有五事:一、餘人染污衣者,提婆不淨出污衣,而誑弟子言:我是阿羅漢,實無不淨,但是天魔女,以不淨污羅漢衣,故云餘人染污衣。然此一語,有虛有實:其實是凡夫,誑弟子說如上事,是故為虛;魔女實能以不淨污羅漢衣,是故為實。其眾諍其所說,或虛或實,故分二部。二云、無明者,然羅漢乃無三界受生無明,而有無知習氣無明,故云無明。時眾或言羅漢有無明,或言無無明,因此起諍,故分二部。三云、疑者,須陀洹果乃於三解脫門無疑,而於外事有疑,故云疑也。四、他度者,鈍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問善知識,善知識為說:於三寶、四諦無疑是初果相,其自觀察,方知得初果,故云他度。五、聖道言所顯者,然得聖道時,亦有言所顯,如身子當口誦偈時,即得初果,故云言所顯。時眾諍此五義,或是或非,故成二部也。 | ” |
Remove ads
學術研究
有研究認為,大天五事主張阿羅漢功德不圓滿,按照大乘佛教教義,五事中的「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都是習氣,影響了大乘佛教唯識學的「種子」與「不染污無知」的說法。[24]
註釋與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