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棱孔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棱孔菌(學名:Neofavolus alveolaris),是新棱孔菌屬的模式種真菌,以枯死硬木為宿主的腐生生物。其顯著特徵是淡黃至橙色的鱗狀菌帽以及呈六角形或菱形的菌孔。可食用性有爭議。它廣泛分佈於北美、亞洲、澳洲和歐洲。
Remove ads
分類命名
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於1815年以Merulius alveolaris的名字首次描述了本種[3]。幾年後的1821年,本種被埃利亞斯·芒努斯·弗里斯歸類為雞油菌屬的一個物種,被稱為Cantharellus alveolaris[4]。在俄羅斯真菌學家阿波羅納里·邦達爾采夫和德國真菌學家洛夫·辛格於1941年的出版物中,它被轉移到多孔菌屬,被描述為Polyporus alveolaris[1]。2012年,它被日本真菌學家早乙女梢和服部力(Tsutomu Hattori)轉移到現在的新棱孔菌屬,改名為Neofavolus alveolaris,並將其作為該屬的模式種[5]。
本種已知有兩個中文名,在2012年前,因為仍在多孔菌屬,所以被稱為大孔多孔菌;2012年後因處於新棱孔菌屬而被稱為新棱孔菌。
多孔菌屬(Polyporus)這個舊屬名源自希臘語,意思是「許多毛孔」,而種小名alveolaris的意思是「有小凹坑或空洞」[6]。
Remove ads
特徵描述
擔子果一年生[5]。菌帽表面乾燥,被鱗狀纖維覆蓋,上表面呈橙黃色,風化後成奶油色至白色,直徑為1—10厘米(0.4—3.9吋),呈圓形、腰果形或扇形[7]。子實體有時有菌柄,有時沒有菌柄直接附在宿主表面上[6],如有菌柄,其長0.5—2厘米,厚1.5—5毫米,位於側面或中央,顏色為白色至棕褐色[7]。菌髓很薄,只有2毫米,堅韌且呈白色[6]。與本屬其他物種相比,本種菌孔較大,通常寬1—2毫米,呈菱形或六角形,表面顏色為白至淺黃色,由中心以輻射狀延伸至邊緣[7][6][5]。菌管呈乳白至灰黃色,達6毫米深[5]。菌肉(Context)新鮮時質地堅韌,乾燥時呈木栓質而且脆弱,顏色是白色,厚度可達6毫米[5]。生殖菌絲(Generative hyphae)呈透明,薄壁,有扣子體,直徑可達4.5微米[5]。骨骼菌絲(Skeletal-binding hyphae)呈透明,厚壁,偶然有分支,直徑3.5—5微米[5]。菌蓋皮由透明至棕色生殖菌絲組成,用來覆蓋由骨骼菌絲組成的菌肉[5]。
孢子呈狹橢圓形,光滑且透明,尺寸為 8—14 × 2.5—4微米,孢子印是白色[6]。擔子呈棒狀,有四個孢子,尺寸為28—42 × 7—9微米[8]。
本種沒有特別的氣味[6]。可食性有爭議,一派稱本種幼時即可食用[9],它被描述為「可食用但堅韌」[7],其韌性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並且沒有特別的味道;另一派將本種列為不可食用[10]。
本種與Polyporus craterellus相似,但後者具有更突出的菌柄,並且沒有前者觀察到的紅橙色顏色[11]。本種也與Lentinus arcularius相似,但後者有更加圓的菌帽和明顯置中的菌柄[7]。
生態分佈
本種被發現單獨或聚集寄生在枯死硬木的樹枝和細枝上,例如在春季和初夏生長在山胡桃樹上[12]。不過在台灣,一年四季都適合生長,見於低中海拔林區[13]。本種是木腐真菌,會令宿主染上白腐症(White rot)[6]。本種廣泛分佈於北美[6][12]、澳洲[14]、中國[15]、和歐洲(捷克斯洛伐克[16]、意大利[17]和葡萄牙[18])。它的宿主包括楓屬、栗屬、山茱萸屬、榛屬、山楂屬、歐石楠屬、水青岡屬、梣屬、胡桃屬、木蘭屬、桑屬、楊屬、梨屬、刺槐屬、櫟屬、丁香屬、椴屬和榆屬[19]。
相關研究
研究人員已從本種的新鮮子實體中分離出具有抗真菌特性的多肽,被命名為Alveolarin,可抑制灰葡萄孢菌、尖孢鐮刀菌、落花生褐斑病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和梨生囊孢殼菌 (Physalospora piricola)的生長[20]。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