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葉山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葉山欖
Remove ads

大葉山欖學名Palaquium formosanum,又名:台灣膠木蘭嶼芒果杆仔樹臭屁梭噶瑪蘭語:qasup達悟語:kolitan)是山欖科膠木屬的樹皮富含乳汁,常綠喬木。分布於菲律賓臺灣北部東部及南端海岸與蘭嶼綠島等地。多生於低海拔林中,主要作為海岸防風樹。樹皮可做為染料、果實可食用,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1]

快速預覽 大葉山欖,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外形

大葉山欖葉枝端叢生,長橢圓形或長卵形,長10~15cm,先端圓或稍凹,基部創形。花冠6裂,裂片披針形;雄蕊12~15支,附着於雄蕊筒。果實橢圓形,長3.5cm,有宿存花柱。果實像橄欖狀、有一根細長的尖尾巴。樹皮富含乳汁,剝皮才能吃。種子紡錘形。由於大葉山欖高大清爽、枝葉扶疏、特性堅韌,且不長蟲蟻、果實可食,被作為噶瑪蘭族的精神標誌。[1][2]

註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