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公王國

骠人建立的城邦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公王国
Remove ads

太公王國緬甸語တကောင်း နေပြည်တော်發音:[dəɡáʊɴ nèpjìdɔ̀])是驃人建立的城邦國家貢榜王朝在1832年官方修訂的緬甸王國編年史《琉璃宮史》中,宣稱太公這個極具傳說色彩的國家是緬甸首個君主制王國。據《琉璃宮史》記載,太公王國是由釋迦族阿畢羅闍英語Abhiyaza於公元前850年建立的(實際沒有考古證據表明太公王國有如此久遠的歷史),緬甸君主的血統可以追溯到與阿畢羅闍同為一族的釋迦牟尼以及世界上第一個佛教國王摩訶三摩多[1]。《琉璃宮史》還介紹了另一位釋迦族王子陀闍羅闍(Daza Yaza),他在公元前600年建立了太公第二王朝。公元1050年代中期,太公王國成為了蒲甘王國的一部分[2]

快速預覽 太公王國, 首都 ...
Remove ads

傳說

離開印度

由於貢榜王朝將緬甸早期君主與釋迦牟尼佛教神話英語Buddhist mythology里的世界第一個國王摩訶三摩多聯繫在一起,太公王國因而得到重視。《琉璃宮史》記載,釋迦族(即釋迦牟尼與摩訶三摩多的氏族)憍薩羅王國阿畢羅闍英語Abhiyaza王子與其隨從離開故土,跟隨軍隊打敗了鄰國般闍羅,然後在公元前850年於伊洛瓦底江上遊河岸的太公(今緬甸北部)定居並建立了王國。[1]

太公第一王朝

琉璃宮史》沒有記載阿畢羅闍英語Abhiyaza抵達的是一個空白、尚無政權的地方,只說他是第一個國王。阿畢羅闍在位25年後去世,有兩個兒子。次子甘羅闍額英語Kanyaza Nge在競爭中獲勝繼承王位,長子甘羅闍記英語Kanyaza Gyi則前往南方,於公元前825年在阿拉干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甘羅闍額之後,太公王國又有31代國王[3][4]。約在公元前600年,第三十三代國王彬那迦(Binnaka Yaza)統治時,來自「乾陀羅利」(Gandalarit)的「德由」(Taruk)人攻陷了太公,彬那迦身亡[3]。「德由」在現代緬語裏是「漢族」的意思,古緬語則泛指所有來自東北地區的人。「乾陀羅利」則是雲南梵化的名稱[5]

太公第二王朝

琉璃宮史》記載,太公的衰落導致國民分化為三部分。一群人沿江遷徙而下,定居在蒲甘地區,這些人由驃族、干延族(Kanyan)和德族(Thet)組成。另一群人向東南遷徙,定居在皎施地區,這個族群屬國王彬那迦一脈[3]。第三群人由彬那迦的王后那迦芯(Naga Hsein)帶領,留在太公城。

王后那迦芯與釋迦族皇室一脈的王子陀闍羅闍(Daza Yaza)結婚,他們在靠近太公城的蒲甘舊城建立了新的首都,其後,太公王位沿襲16代[6]。公元前483年,在第十七世國王德多摩訶羅闍(Thado Maha Yaza)在位時,國家被東部來的侵略者佔領[7]

太公遺族及與緬甸後續王朝的聯繫

琉璃宮史》記載,釋迦族一脈的王室沒有死,公元前503年,末代太公國王德多摩訶羅闍(Thado Maha Yaza)的王后生下了兩個眼盲的雙胞胎兒子,摩訶丹婆瓦(Maha Thanbawa)和蘇拉丹婆瓦(Sula Thanbawa)。國王感到羞愧,要殺掉他們,王后將兒子藏匿並秘密撫養。19年後,公元前484年,國王發現他們沒有死,準備再次將之殺害。王后將兒子放到木筏上,順伊洛瓦底江漂流而下[8]。兄弟兩人漂流到河邊,在女妖的幫助下奇蹟般的恢復了視力。

公元前483年,兄弟兩人在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室利差呾羅英語Sri Ksetra Kingdom靠近卑謬的地方建立了新王國。摩訶丹婆瓦是第一任國王,在位六年後蘇拉丹婆瓦繼位,蘇拉丹婆瓦在位35年。隨後摩訶丹婆瓦的兒子竺多般(Duttabaung)繼位,竺多般在位70年[9]。室利差呾羅延續了近六個世紀[4]

約在公元107年,室利差呾羅末代國王的外甥薩牟陀梨建立蒲甘城(阿里瑪達納普拉英語Arimaddana,即粉碎敵人之城),蒲甘城在後來發展為蒲甘王國[10]。據傳佛祖釋迦牟尼生前曾到訪過蒲甘的所在地,宣稱這裏將會在他死後651年誕生一個強盛的王國[11]。薩牟陀梨之後的國王是羅西姜,第三任國王是167年繼位的緬甸著名君主驃紹梯。太公王國與蒲甘王國之間的聯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此後所有的緬甸朝代王室,敏象貢榜,都宣稱擁有蒲甘君主的血統。

Remove ads

歷史性

阿畢羅闍英語Abhiyaza的故事首次出現於1832年著成的《琉璃宮史》中。這本緬甸編年史下限至18世紀,內容很多基於1724年成書的《大史英語Maha Yazawin》編寫,但是《大史》並未提及阿畢羅闍。《大史》中關於上古史取而代之的說法是,緬甸君主制起源於驃紹梯,他是太陽神與龍公主的兒子,建立了蒲甘王朝[12]

1770年代,貢榜王朝早期的國王努力推廣更正統的上座部佛教,這種趨勢在波道帕耶在位時得到發展,他相信自己就是下一個彌勒佛[13]。繼任國王巴基道在位時,佛教進入緬甸前的驃紹梯源流史被官方替代為阿畢羅闍的故事,宣稱「皇室沿襲自釋迦牟尼與第一位佛教國王摩訶三摩多的氏族」[14]

中國的史籍中記載有「太公」,例如《元史》載「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遂水陸並進,攻太公城,拔之,故至是皆降。」[15]不過中國史籍記載的太公並非是一個王國,只是緬北的一個小鎮。關於中國軍隊滅亡太公第一王朝,則是公元13世紀元緬戰爭的事,緬甸編年史將戰事提前至公元前六世紀。緬語的「Taruk」,則是由「突厥」一詞演變而來的。[16]

英國殖民時期的歐洲歷史學家而言,緬甸編年史收錄阿畢羅闍的故事大大降低了其可信度。他們直截了當的駁斥了大部分編年史的緬甸早期歷史內容,認為是「取自梵語或巴利語的印度神話複製品」,嚴重懷疑上古時代的紀事,並排除了「緬甸任何種類的文明都早於公元五世紀」的可能性。[4][17][18]

Remove ads

歷史

雖然阿畢羅闍英語Abhiyaza是神話故事,但是神話中提到的許多地方在3,500年前已經有人居住[4]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人工製品表明,在Kyan Hnyat(太公城以南30公里)已經有人居住,系與太公王國同一時代[19]。需要明確的是,人類居住的證據不能證明已經建立城邦國家。現有證據表明,太公建立過一個有三面城牆、位於伊洛瓦底江以東的城邦,時間大致是公元一世紀。不過,太公城尚未進行進一步考古發掘,未來可能會發現有更多證據,除了室利差呾羅英語Sri Ksetra Kingdom毗濕奴之外,其餘驃國城邦均未進一步發掘。此外,驃國諸邦並非《琉璃宮史》記載的那樣一個接一個出現,而是共存了很長時間。

更多資訊 國家, 《琉璃宮史》記載時間 ...

編年史的前佛教時期故事代表了時代的「社會記憶」[19]。驃國疆域內有不同民族的居民,諸如Thet Kadu、Kyan、Tircul等民族,編年史中反覆提到族群的破裂和遷徙,證明了時代的變遷[20][21]。太公作為一個城邦國家一直存在到11世紀,學者盧斯英語Gordon Luce認為太公是Kadu人的「東都」[20],但歷史學家貌丁昂英語Htin Aung並不贊同,他指出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此說[22]。最終,太公城在1050年代中期被蒲甘王朝吞併,在1061年成為國王阿奴律陀建立的43個堡壘之一[2][23]

Remove ads

參見

腳註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