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太牢為中國古代祭祀使用的犧牲——六牲[1]的最高規格,一般是指全牛一隻,清代以後指牛肉羊肉豬肉。古時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主要用於祭天

  • 指的是大。
  • 之意是指在祭祀之前將牲畜圈養起來,有牢困的意思,[2]故「大牢」或「太牢」亦可為「牛」的代稱。

定義

據《禮記》記載:周朝太牢最早只能是天子祭祀時使用,但春秋時期,因天子勢弱,諸侯勢強,一些諸侯也越制使用。

太牢一般是指一隻活全牛,而少牢則是大夫祭祀所用,一般是指活全羊,而士紳只能使用饋食,也就是用一頭活全豬。[3]

一般來說使用太牢的情況只有在天子祭祀上帝配帝[4]五帝[5]時才能使用,可見其規格之高。[6][7]

《禮記》中對於祭祀用的器皿,亦根據祭祀者的身分給予詳細的規定,不得越制,例如:周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諸侯七鼎六簋七俎十六豆,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則嚴禁用鼎。[8]所以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看到有的諸侯使用九鼎,有些大夫使用七鼎,便感嘆說:「禮崩樂壞」。

變化

西漢明朝,太牢一般都是指一頭活全牛[9],清代對祭品等級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將太牢定為第三等規格,用牛、羊、豬三種肉來代表,無需全牲。清朝的祭祀分等為:犢,特,太牢,少牢[10]原來的太牢用犢代替,少牢用特代替。並定犢為一活牛,特為活羊、活豬各一。而在祭祀五帝時依然沿用《周禮》用犢祭祀,即活全牛。

意義

一般來說太牢都是以肉食為主,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11],作為一個社會的發展祭祀的作用尤為重大,其中更以祭天為重中之重。而將最珍貴的肉食獻祭給上天,也體現了古代人民對鬼神的尊敬。[12]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