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威廉·菲普斯
英屬美洲歷史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威廉·菲普斯(英語:William Phips,1651年2月2日—1695年2月18日),英格蘭出身的殖民地政治人物與船長,因打撈加勒比海沉船財寶而致名,後受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任命為麻薩諸塞灣省首任總督(1692-1694年),在任內處理塞勒姆審巫案,並於1695年在倫敦逝世。[1][2]
生平
威廉·菲普斯於1651年2月2日出生於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緬因地區肯尼貝克河附近的一個清教徒家庭。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家中共有二十餘名子女,菲普斯是最年幼的兒子之一。年輕時,他曾以牧羊為生,隨後在當地學習木工與造船技術,逐漸接觸航海事務。[3][2][4][5]
青年時期,菲普斯前往波士頓,並開始參與航海與造船業。他憑藉勤奮與野心逐步積累人脈,並投身於大西洋航運與尋寶活動。1680年代,他受西班牙沉船財寶的消息吸引,率領探險隊在加勒比海進行打撈。1687年,他成功從哈瓦那附近的沉船中打撈出大量銀錠與財寶,部分送往英格蘭獻給王室。由於此舉為國庫帶來巨大利益,菲普斯獲得詹姆斯二世賞識,被封為爵士,並獲得一定政治地位。[2][6][4]
在王政復辟與光榮革命之後,菲普斯轉而效忠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1690年,他率領新英格蘭軍隊遠征新法蘭西,進攻魁北克城,然而此役因補給不足與準備欠佳而失敗。儘管如此,他仍獲得殖民地領袖的支持,被視為合適的行政長官人選。[7][4][8]
1692年,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任命菲普斯為新設立的麻薩諸塞灣省首任皇家總督。他抵達波士頓後不久,即頒布大赦令釋放多數政治犯,並重建與當地清教徒精英的關係。然而同年夏天,塞勒姆審巫案爆發,殖民地社會陷入恐慌。菲普斯最初批准設立「Oyer and Terminer」特別法庭,以審理巫術案件,並任命副總督威廉·斯托頓主持審理。隨着處決案件增多,社會批評聲浪加劇,他最終於1692年底下令解散法庭,並赦免剩餘被告。[7][3][9][10]
在任內,菲普斯致力於加強殖民地的防衛與行政,但因性格強硬且處事爭議不斷,逐漸與波士頓的清教徒領袖與殖民地菁英發生矛盾。1694年底,他因政務爭執與指控被召回倫敦接受調查。1695年2月18日,菲普斯在倫敦因病去世,終年44歲。他的遺體葬於倫敦,未能返回北美。[6][8][5]
菲普斯的一生從牧羊人到殖民地總督,展現出新英格蘭早期社會中階層流動與個人冒險精神的可能性。他既因財寶打撈而成名,也因塞勒姆審巫案的處理方式而在歷史上留下複雜的評價。
Remove ads
遺產與評價
威廉·菲普斯在北美殖民史上留下複雜的評價。一方面,他的經歷象徵了新英格蘭社會中貧寒出身者透過冒險與機遇躍升的可能性,從牧羊人到獲封爵士與殖民地總督,他的人生歷程常被後世視為殖民地社會流動性的典型例子。他打撈財寶的事蹟,亦使他成為當時大西洋世界聞名的人物。[11][5]
另一方面,菲普斯在政治上的表現則存在爭議。他在塞勒姆審巫案中的態度被認為搖擺不定,先是批准特別法庭進行審判,造成大量處決,後又因輿論壓力下令解散法庭並赦免被告。雖然他的決定最終有助於平息恐慌,但其遲來的行動也使部分受害者的冤屈無法挽回,因此史家對其領導力評價不一。[10][9][12]
在麻薩諸塞灣省的行政方面,菲普斯雖致力於推動防禦工事建設與地方治理,但由於個性剛烈且缺乏政治技巧,時常與清教徒菁英及殖民地議會發生衝突。他與副總督威廉·斯托頓、以及部分宗教領袖的爭執,更使其聲望受損。[13][8]
在文化記憶中,菲普斯多半因塞勒姆審巫案與尋寶事蹟而被銘記。他既被描述為冒險精神的代表,也被視為殖民地政治不穩定與宗教恐慌時代的縮影。隨着歷史研究的推進,他的形象逐漸從單純的英雄或失敗者,轉向更具複雜性的歷史人物定位。[13][3]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