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陸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陸縣,中國舊名,在今湖北省境內。

楚國置安陸縣,其縣境包括今孝感市市域、武漢市長江以北區域,以及京山市天門市仙桃市部分[1]。歷經多次變更,轄區逐步縮小。1987年,撤縣設市,是為今安陸市[2]

先秦時期

春秋時期楚國鄖國。當時政治習慣,楚國派出縣公管理新征服的土地,依原有國名命名為某邑。最早可查的鄖邑縣公(鄖公)是楚共王七年(前584年)的鍾儀。第二位有記錄的鄖公是楚昭王時期的鬬辛。一般推測楚國在戰國中期、楚懷王時已在鄖邑設置安陸縣。1987年荊門市出土的包山楚簡《疋獄》[3],記載:「九月壬戍之日,□郢司惪□陽受期,十月辛巳之日,不□安陸之下隋里人屈犬、少宛陽申以廷,阩門又敗[4]」《疋獄》所述內容即安陸縣下隋里的里人屈犬在縣廷進行民事訴訟,書寫的時間推測為前322年前後。這是最早紀錄安陸縣的文獻[3]雲夢睡虎地秦簡提及秦昭王「廿九年(前278年)攻安陸」[5]:10

後世對「安陸」之名有多種說法,或總結為四種:一是地理說,1934年《湖北縣政概況》指安陸縣因「地勢較高,地形多為平陸」,免於雲夢澤的水口,安陸即取「安於陸地」之意;二是楚昭王賜名說,前506年,吳楚交兵,佔領楚國郢都。外逃的楚昭王得到鄖公鬬辛的保護。楚昭王復國後,賜名鄖邑為「安陸」,取「安全的陸地」之意;三是移民說,何光岳根據《左傳·昭公十七年》「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的記載,前525年晉國滅陸渾後,陸渾國君率部奔楚,推測安置地在鄖邑。安陸即「安置陸渾遺民的地方」之意;四是秦滅楚之戰說,原孝感縣博物館館長宋煥文,推測是秦將白起在前278年佔領郢都後,將新佔領的鄖邑取名「安陸」,取「安全的陸地」之意[3]。提及陸渾移民說、秦滅楚之戰說兩種說法的學者,指出前者的認同度較高[6]:10

楚國安陸縣的縣域根據後世記錄,倒推可知此時縣域範圍廣大。有指「其地南達長江,北依鄂北『三關』(冥阨、直轅、大隧)[a]桐柏山相連,東望大別山區,西接大洪山區[3]」。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以設置南郡[7]。前223年秦滅楚後,楚國劃分為四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路過安陸縣[6]:10。隸屬南郡的安陸縣大致管轄今孝感市市域、武漢市長江以北的漢口漢陽黃陂、東西湖等地以及天門市仙桃市的部分。原來認為楚國和秦國時安陸縣的縣治在今安陸市[1]雲夢睡虎地秦簡發掘後,或認為在今雲夢縣[8]:18,更進一步指出,在雲夢縣楚王城遺址[9]

Remove ads

西漢至清末

西漢初年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提及,縣分五等,安陸縣屬於第三等,縣官縣長秩級六百。學者周振鶴等人據此推斷當時安縣陸是小縣[10]。西漢初期,以南郡析置江夏郡,屬荊州刺史部。安陸縣為江夏郡郡治。同時,將安陸縣西部大洪山區劃出,設立雲杜縣。雲杜縣轄區主體部分為今京山市,以及天門市應城市一部分。學者潘新藻在《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漢郡縣》中指:「漢之安陸,包括(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安陸、雲夢應城京山等八縣。」[1]。學者陳宇則認為「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地之各一部分」[6]:10。東漢時,江夏郡遷治於西陵縣(今武漢市新洲區[1]

三國時,安陸縣的歸屬在曹魏東吳之間多次易主[1]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共分荊州。孫權佔據江夏郡。安陸縣與隨縣俱屬曹魏[5]。曹魏在安陸縣的上昶築城。清代道光《安陸縣誌》記,上昶在安陸西北五十三西晉滅吳後,江夏郡治由上昶遷回安陸縣城[1]晉惠帝[5]陶侃下屬、安陸縣人朱伺因同鄉依附張昌造反,上疏請求以縣東境另立新縣。永興二年(305年),分置灄陽縣,在今武漢市漢口黃陂區一帶。東晉時,以沙羡縣、安陸縣部分,置沌陽縣,在今漢川市[1]

南北朝時的安陸縣為南北軍事要衝。劉宋永初年間,以安陸縣東境析置孝昌縣[5]孝建元年(454年),以江夏郡分置安陸郡,安陸縣即郡治[1]大明八年(464年),省安陸郡,屬安陸縣。反又復置安陸郡。元徽四年(476年),改度司州,安陸縣寄治司州。廢江夏郡石陽縣,即舊陽曲,併入。南梁天監六年(507年),南司州移鎮安陸縣。西魏設置安州。安陸縣為州治。隋朝大業二年(606年),天下改州為郡,安陸縣仍屬安陸郡[5]。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為安州,安陸縣為州治[11]

北宋開寶中,吉陽縣併入安陸縣。熙寧二年(1069年),雲夢縣併入安陸縣。宣和元年(1119年),安州因是宋神宗潛藩,升為德安府,府治安陸縣。咸淳七年(1271年),元兵攻打黃峴諸關,宋廷下詔徙德安府治於漢陽城頭山。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德安府府治彼自城頭山徙還,屬荊州湖北道宣慰司[5]

明朝洪武(1369年),始置安陸縣,屬湖廣德安府,為府治。洪武九年(1376年),德安府降為德安州,屬武昌府,安陸縣、孝感縣併入德安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安州復升為德安府,置安陸縣、孝感縣。嘉靖十八年(1539年),置荊西道,德安府隸之,徙黃陂兵,在安陸縣設守禦所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羅汝才佔據德安府城(安陸縣城)。監軍道章曠、總兵毛顯文收復。不久,白旺攻陷府城。清朝順治二年(1643年)四月,清軍「蕩平逆賊州縣歸誠郡邑,屬悉如舊制」[5]

Remove ads

近代

中華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德安府廢,安陸縣屬湖北省鄂東道。1913年,屬江漢道。1928年,廢,安陸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2]

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安陸縣於10月26日滄陷。安陸縣縣長王襄和軍政人員逃往大洪山避難。各鄉保政權瓦解[12]。安陸縣政府最初遷至三里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後遷至龍窩寺。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此地展開活動。縣域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管轄,西部為中共安隨縣工作委員會管轄。1942年以後,中共政權在縣域內設立隸屬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區的兩個抗日聯合縣——安應縣京安應縣。1945年冬,安陸縣政府遷回縣城[2]

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編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縣域面積約為1405.36平方公里,人口240411人,為三等縣[13]:35。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湖北進軍。第四野戰軍第43軍相繼攻佔了漢川、安陸、雲夢浠水等地縣[14]。隨後,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屬孝感專區[2]

自1949年起,安陸縣歷屬孝感專區武漢市、孝感專區、孝感地區。1987年9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安陸縣撤縣設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職能[2]

備註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