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寶誌禪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寶誌禪師(418年—514年),俗姓朱,又稱保誌,多尊稱為誌公禪師、誌公祖師。梁武帝時代佛教高僧,與達摩、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誌公與傅大士被認為是禪宗的先驅人物。誌公在民間有神通廣大的形象,後世流傳的濟公傳說,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來自誌公。

生平
七歲時,依鍾山(今紫金山)僧儉出家,居道林寺,專心禪觀,因而得道。後以神通及不修邊幅的言行而聞名,與佛圖澄有相似之處,有許多神異的事蹟。
劉宋泰始年間就有人見過他出入鍾山,往來都城,當時已有五六十歲。宋、齊鼎革之際,他漸漸顯露出靈異事跡:披散頭髮、赤着雙腳,說話沉默都不合常理;有時穿着錦袍,飲食卻和普通人一樣,常常把銅鏡、剪刀、鑷子之類的東西掛在杖上背着奔走。有時向人索要酒餚,有時幾天不吃,預言未來事情的先兆,表現他非凡的心智。他有時在一天之內分身出現在不同地方,遠近的人都驚奇地趕去看他,他所住的地方總是議論紛紛。
齊武帝惱恨他用妖術迷惑眾人,把他收押在建康監獄。第二天,人們都看見他在街市上行走,去監獄查驗,他卻還在獄中。當天夜裏,他又對獄吏說:「門外有兩輛車裝着食物,金缽盛着飯,你可以去取來。」 果然是文惠太子蕭長懋和竟陵王蕭子良送來的供養。縣令呂文顯把這事稟報齊武帝,齊武帝便把他迎進華林園。不久,忽然他頭上疊戴三頂布帽,也不知是從哪裏得來的。沒過多久,文惠太子、齊武帝、豫章文獻王相繼離世,南齊的國運也在這時走向末路。
靈味寺僧人釋寶亮想把一條納被送給寶志,還沒來得及開口,寶志忽然過來牽起被子就走。蔡仲熊曾問他自己能當到什麼官,寶志不回答,只是解下杖頭左側的繩子扔給他,沒人明白意思。後來蔡仲熊做到尚書左丞,才知道這話應驗了。永明年間,寶志住在東宮後堂,從平旦門中出入。永明末年時,他忽然說 「門上的血會弄髒衣服」,提起衣角快步走過。到蕭昭業被殺害時,果然用牛車裝着屍體從這扇門運出,停放在宦官徐龍駒的宅子裏,而蕭昭業的頸血一直流到門坎上。
南梁建立後,梁武帝對他尤為敬重,曾問國家壽命長短。寶志回答:「元嘉元嘉。」 武帝很高興,以為梁朝壽命會比宋文帝的元嘉年間加倍。寶志雖然剃了鬚髮,卻常常戴帽,身穿下裙、帽衫、納袍,所以世俗稱他為 「志公」。他喜歡寫讖語,就是所謂的《志公符》。高句麗國聽說後,派使者送來綿帽供養他。天監十三年,寶志去世。臨終前,他忽然把寺里的金剛像移到門外,對人說:「菩薩要離開了。」 十天後,他無病而終。此前,琅邪人王筠到莊嚴寺,寶志遇見他,和他交談歡飲。寶志死後,武帝下令讓王筠撰寫碑文。[1]
Remove ads
傳說
梁武帝時為帝師,極受崇信。相傳梁武帝曾使張僧繇為他畫像,誌公現出了「十一面觀音像」,因此他又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2]。
相傳誌公還設計了海青的縫合袖,民間傳說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對眾僧惡作劇,假意布施僧用齋,但悄悄在齋食中放入肉包,誌公先知後,爲僧人常服海青設計了縫合的袖袋,命僧侶在內中盛放饅頭,伺機把肉包藏到袖子中,只食白饅頭。相傳郗氏因為時常嗔怒後宮妃子,死後靈魂墮入地龍之身,梁武帝請求誌公等僧超度,現代流傳的《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即是誌公與十位高僧爲超度郗氏所作[3]。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