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沙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
十九世紀中期,當時蘇州河南岸有塊凸出的土地,這裏是溝浜縱橫、雜草叢生的灘地,一隻小木船在此擺渡。渡口位於現今的西康路橋處。當時附近僅有11戶居民在渡口附近居住,他們種植蔬菜和水稻等。在渡口西的岸邊,有人開設石灰窯,所以這一地區又被稱作為「石灰窯」。1899年,小沙渡成為蘇州河南岸上海公共租界與華界的分界處。渡口與現今的江寧路橋一帶沙灘統稱為小沙,渡口周圍(長壽路東段兩側至蘇州河一帶地區)因而被稱作小沙渡。二十世紀初以後,小沙渡地區逐漸形成上海紡織廠最集中的地區,日資棉紡織工廠就位於當地[1]。外地人來上海尋找工作的工人又在該地區搭建棚戶居住,使該地成為了一個棚戶區。該地區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也多次遭火災和戰爭破壞。[2][3]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1919年6月3日,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學生。1919年6月5日,小沙渡地區的日商內外棉三、四、五廠的工人響應六三罷工,聲援北京學生。[4]1980年,當局在原來的渡口處修建西康路橋,小沙渡地名逐漸不再使用[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