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左營慈濟宮
位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畔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城邑左營慈濟宮,簡稱城邑慈濟宮、左營慈濟宮,當地人俗稱老祖廟,是一間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畔的廟宇,主祀保生大帝,該廟附設的龍虎塔是知名觀光景點。1963年,陳玉峰曾到此廟繪製廟畫[1]。



沿革
根據城邑慈濟宮的沿革碑,該廟奉祀的保生大帝香火,可追溯到明鄭元帥劉國軒祀奉在戰艦上之保護神[2]:261。明鄭時期,該神像奉祀於萬丹港南岸(現今桃子園)[2]:261。永曆卅四年(1680年)因為疫癘肆虐,將士們損失過半,遂從福建青礁祖廟迎回十尊保生大帝聖像,並將原本的保生大帝神像化後入神其中,分祀於安平鎮及萬年州十角落[註 1][2]:261。而後翌年(1681年)疫厲就平息下來,之後於興隆庄北建廟奉祀[2]:261。謝貴文認為此段碑文雖不能盡信,但認為明鄭時期鄭軍將士在今左營區一帶屯墾時,將保生大帝香火傳入的說法是有一定的可能性[2]:261。
此外日治時期的寺廟調查登錄(1898年),將立廟年代記為乾隆時期[3]。不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的《鳳山縣志》已記載說興隆庄北有「慈濟宮」[註 2],故應該在此書寫成之前該廟已存在[3]。另外在〈雍正臺灣輿圖〉(1727年─1734年間繪製)上,該廟則被記載為「真君廟」[2]:261。
Remove ads
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的記載,當時慈濟宮所在地為縣署前大街(縣前街)[2]:262。值得注意的是,保生大帝信仰在清朝並未列入祀典,卻能在縣城核心位置建廟,顯見保生大帝信仰在當地的重要性與官員並未加以干涉[2]:261。而據《鳳山縣采訪冊》的記載,道光廿八年(1848年),陳瓊[註 3]號召城內士紳重修慈濟宮[註 4]。
慈濟宮所在的縣前街,隨着縣衙遷到新城,而改稱「大道公街」[2]:263。在舊城各街市沒落的時候,只有大道公街一帶因為慈濟宮這座信仰中心而維持着經濟活動[2]:263。
到了日治時期,根據明治卅一年(1898年)的調查記載,當時慈濟宮建物雖然不大(比興隆寺、城隍廟等廟小),但田產僅次於興隆寺,顯見其廟產收入豐厚[2]:264。到了昭和十四年(1939年)建左營軍港,舊城一帶徵收為要塞,居民被迫全數遷出,慈濟宮也跟舊城各廟一樣面臨拆遷[2]:265。

舊廟拆除後,根據廟方碑文記載,保生大帝先是暫時安奉於內惟鎮安宮,後遷新莊黃宅,再遷於埤子頭陳宅[2]:265。據慈濟宮常務監察委員陳榮隆的說法,其祖父陳坎當時也有協助保生大帝的安置,且據說二次大戰期間炸彈曾掉落於黃宅,但幸運地並未爆炸,認為是神明保佑[2]:265。戰後,陳坎一家返回埤仔頭定居,並將保生大帝迎到自家供奉[2]:265。
民國39年(1950年),信徒們購下埤子頭西巷9號兩間簡屋[註 5],建立簡單廟宇迎回保生大帝金身奉祀[2]:265。此一時期,廟方也成立鸞堂「修善堂」[註 6][2]:265。民國48年(1959年),因保生大帝降駕指示,廟方以兩間簡屋和四萬元來向葉姓地主購買現址的廟地[2]:266。而為了建廟,當時的主任委員黃慶恩還抵押自己的房子來籌款[2]:266。新廟最後在民國51年(1962年)建成,而因為尚未登記立案的關係,由陳恭德掛名為管理人,這也使慈濟宮一度有是陳家私廟的印象[2]:266。另外新廟剛建好時,廟額是寫「修善堂」,後來才正名為「慈濟宮」[2]:266。
民國63年(1974年),因為保生大帝降駕指示,廟方遂興建龍虎塔於蓮池潭畔,以防避將到來的災難[2]:267。龍虎塔在兩年後(1976年)落成,慈濟宮的鸞堂也在此後改稱「龍虎社修善堂」[2]:267。
Remove ads

民國88年(1999年),慈濟宮正式登記立案並組織管理委員會,由張春粗[註 7]擔任主任委員[2]:267。次年(2000年)因廟宇建物老舊等因素,廟方開始籌備重建慈濟宮和整修龍虎塔[2]:267。之後新廟工程於2004年6月3日(歲次甲申年四月十六日)破土重建,至2008年5月5日(歲次戊子年四月初一日)入火安座[2]:267。
2014年12月29日(歲次甲午年十一月初八日)起,慈濟宮奉玉旨舉行一朝慶成謝土暨三朝祈安清醮,並在2015年1月6日(歲次甲午年十一月十六日),前往安平港北岸進香請火,之後回左營舊聚落遶境再入廟安座[2]:267。
奉祀神明
主祀保生大帝,同祀朱府千歲、曹府千歲,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配祀康元帥、趙元帥、虎爺、馬使爺、神馬;三樓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附設龍虎塔奉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和孔夫子。
-
福德正神
-
曹府千歲
-
朱府千歲
-
註生娘娘
據陳榮隆的說法,朱府千歲與曹府千歲的由來不明,可能是因扶鸞指示而供奉,朱府千歲可能是鄭成功,曹府千歲則應是曹謹。[2]:266另外左營萬年季裏的「迎火獅」中的火獅,一說即是保生大帝座騎黑虎將軍所化[2]:268。
舊廟位置
慈濟宮舊廟所在地在日治時期的地籍為「前峰尾25番地」,即是後來的「興隆段702地號」[3]。而據《鳳山縣采訪冊》,清治時期末期的慈濟宮只有「屋三間」的規模,但廟租有30石[2]:263。日治初期的記載(1898年)則顯示當時慈濟宮建物有37坪、用地56坪,並有田產60.23畝[3][2]:264。
宗教活動
慈濟宮重要的年度活動如下[2]:268:
保生大帝聖誕在三月十四時,廟方便會請歌仔戲班酬神3天,並有誦經團誦經與乞龜活動[2]:268。所謂的乞龜,是指信眾自由繳交丁口錢(每丁50元)後,可以領取一隻蛋糕做的「丁龜」[2]:268。十五日當天下午會有平安宴,十六日會舉行犒軍儀式[2]:268。
另外左營當地有俗諺「店仔頂豬、埤仔頭戲、大廟孝牲禮、大道公蕹菜把」,其中的「大道公蕹菜把」指的是普渡時信徒會以「蕹菜把」(連根的空心菜)致祭[2]:267。其緣故據說是保生大帝曾顯靈教民眾吃「蕹菜」充飢,並解除瘟疫災害[2]:267。過去慈濟宮曾在普渡時提供「大道公蕹菜平安茶」供信徒飲用,但從1995年起因故不再提供[2]:268。
Remove ads
龍虎社修善堂
最初名為「修善堂」,是以保生大帝為正主席的鸞堂,偶爾也會由副主席朱府千歲或是曹府千歲降鸞[2]:266。早期該鸞堂每個月逢三、六、九日集會扶鸞,並將鸞文集結出版[2]:266。該鸞堂也指導過赤崁赤慈宮、鼓山慈仁宮、廍後揚善堂成立鸞堂[2]:266。
在興建龍虎塔之後,鸞堂名稱改為「龍虎社修善堂」[2]:267。現在集會日期改為每月初二、十一、廿一,約有2、30人左右的鸞生[2]:267。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