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里巎巎

中国元代书法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康里巎巎(1295年—1345年6月8日),子山,號正齋恕叟康里色目人。元朝後期重臣,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元朝後期成就最突出的書法家,尤以流暢迅疾的草書見著。

Thumb
康里巎巎書《述筆法卷》署名

名字

康里子山本人在署名時多用「」字,但《元史》記其名字為「巙巙」。故有觀點認為,其署名中的「巎」應念為kwai4,是「巙」的俗體寫法。不過,吳澄為子山母親王氏所作的墓志銘中稱子山為「峱」(naau4)。內蒙古赤峰市張應瑞家族墓地張氏先塋碑正面漢字碑文為子山所書,背面畏兀兒蒙古字碑文記錄其名字讀音為nau nau。故主流觀點仍寫作「巎巎」,念為naau4 naau4。[1][2][3]

子山本人在署名時常只用單名,即康里巎[4]

在某版本元史,庫庫進言帝:「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人君貴能為君,它非所尚也。」疑為同一人[5]

生平

Thumb
書柳宗元《梓人傳》(部分),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元貞元年(1295年),巎巎出身於元朝一個貴族世家。祖父燕真跟隨忽必烈征戰有功,家族遂進身貴冑階級。外祖父王壽官至太子賓客。父親不忽木受學於許衡,為高度漢化儒生,官至平章軍國重事。巎巎從小入國學學習,深受許衡和父的影響,浸潤於漢儒文化之中。[6]康里巎巎並與趙孟頫交好,書風亦有受其影響。

憑藉家族出身、色目人身份和個人修養,巎巎在仕途上一路高升,初授秘書監丞,經監察御史、密太監、侍儀史、禮部尚書等。至元文宗年間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經筵官,為皇帝講頌經史、品鑑書畫,常以柳宗元《梓人傳》、張商英《七臣論》、郭忠恕《比干圖》等演說治國之道。參與文化、教育政策制訂,反對撤罷奎章閣學士院,建議恢復科舉,提議編撰《遼史》、《金史》、《宋史》。[6]

至正四年(1344年),出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次年順帝以翰林學士承旨召還,計劃任其為中書省平章政事。但回京七日後即發熱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家中清貧,有賴順帝出資收殮。諡號文忠[6]其子康里維山

Remove ads

作品

巎巎文集已經散佚,百不存一,今存只有十一篇,六首,多賴書法作品而得以保存。[6]

現存行書草書真跡二十餘件,其中墨跡二十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地。楷書作品多借碑銘傳世,現存碑十餘通,位於內蒙古、河南甘肅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4][7][8]

Thumb
草書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部分),故宮博物院

書法成就

康里巎巎的楷書多以碑銘傳世,散見於各地,相對不受後人重視。從留下的楷書作品看,其早年師趙孟頫,後期則宗虞世南[8]後人更多關注巎巎的行書、尤其是草書作品。其行草書風可分為三個時期。至順元年(1330年)之前,臨習黃庭堅米芾等人,尤其受趙孟頫親自教導啟發,致力於向王羲之學習。之後又循大都書壇傳統學習懷素,融二王與懷素的風格於一體,形成了中期運筆快速流暢、毫無阻塞的個人成熟特色。至正四年(1344年)出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後,與江南書家接觸,書風又加變化,更加豪放狂逸,並將章草今草進行了創造性地結合,是為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傑出成就和重要貢獻。總體而論,巎巎師從趙孟頫,而又能突破其風格籠罩,自成一家,是元朝後期成就最突出的書法家。另一方面,也有着用筆缺少提按、字形結構缺少變化的瑕疵,方孝儒評之為「沉着不足」。[4][9][10][11][12]

漢化代表

康里巎巎被認為是元朝時期非漢族士人漢化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他接受漢文化,秉持理學觀念,精通漢字書法。另一方面,他身上也體現出與漢族士人不同的特質。如對古典典範持自由態度,將二王與懷素、章草與今草混搭,區別於趙孟頫等漢族文人的復古理念。又如色目人民族認同與漢文化認同並存,在與柯九思虞集等漢族文人競爭宮廷漢文化代言人位置時,充分利用非漢族出身帶來的政治特權[13][14][15]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198》,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