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暨南大學

直屬中共中央統戰部管理的雙一流綜合性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暨南大学
Remove ads

暨南大學(英語:Jinan University縮寫JNU)簡稱暨大,是一所校本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的公立大學,現為直屬中共中央統戰部管理的中央部屬高校,於廣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三地共設有五個校區[1]。暨南大學前身是清朝光緒32年(1906年)於江寧府(今南京)成立的暨南學堂。暨南學堂於1918年改名為國立暨南學校,1927年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遷址福建建陽,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8月合併於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暨南大學於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至今。

快速預覽 暨南大學, 老校名 ...
Remove ads

暨南大學目前是由中共中央統戰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雙一流」建設高校[1]、「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現時13所廣東省高水平大學之一,高考錄取分數線長期穩居廣東省高校前三甲;其在華僑華文教育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中國高校;素有「華僑最高學府」的美譽。[2]目前學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為辦學特色,在中國內地高校中,暨南大學來自港澳台、華僑及外國留學的學生人數一直穩居前列。暨南大學是中國最早開辦商科教育的高校之一,是中國內地第5所通過工商管理碩士協會(AMBA)認證的高校。

Remove ads

校名淵源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允許「南洋各島及檀香山、三藩市等處僑民」回南京讀書,以「宏教澤而系僑情」,初設暨南學堂。「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篇:「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其意是要把中華文化向南方的海外傳播。[3]

學校概況

早期歷史

Thumb
1907年清朝兩江總督端方和暨南學堂第一批回國學生合影

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朝政府創立於江寧府(現江蘇省南京市)的暨南學堂光緒三十二年,當時正逢庚子後新政兩江總督端方在從歐洲考察憲政歸國後,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允許「南洋各島及檀香山三藩市等處僑民」回南京讀書,以「宏教澤而係僑情」。之後,在南京鼓樓以南的薛家巷妙相庵舊址成立專門學堂,並取《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之意,命名為暨南學堂,意為將中華民族的道德風範和文化教育傳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鄭洪年任第一任堂長。1907年2月底,第一批華僑學生21人抵達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僑生10名抵達。此後又有不少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學生前來求學。學堂最初只設立了中學部和小學部,性質類似今天的華僑補習學校。1909年,暨南學堂已有在校學生167名,1911年發展到240名。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張勳領着「辮軍」攻進南京城後,曾運來大炮對着暨南學堂。學堂趕緊把學生送到上海避難,大部分僑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參加了革命黨,而暨南學堂也因此停辦。暨南學堂停辦以後,海外華僑和國內教育界人士都強烈要求恢復暨南學堂[4],卻遭到袁世凱的百般阻撓,原因是袁世凱竊據大總統寶座,懼怕革命黨威脅其政權,因此主觀地認為「暨南都是些革命黨」。[5]

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批准恢復暨南學堂,並委派江蘇教育司司長黃炎培為籌辦員。黃炎培邀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中華學校校長趙正平共同籌劃恢復暨南。在黃炎培的主持下,暨南學堂於1918年在原校址復學,並改名為國立暨南學校。9月9日,暨南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Thumb
國立暨南學校校徽
Thumb
1966年暨南大學(中下)和石牌村(左下)、華南師範學院(中上)的衛星圖
Thumb
暨南大學石牌校區南門
Thumb
石牌校區行政辦公樓

為了適應學生的增多,並創建大學部,學校決定從南京遷到上海的真如。1923年,男生部首先遷至上海真如新落成的校舍,女生部仍留南京。同年9月,獨立開設國立暨南商科大學。1927年南京女生部併入上海真如,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6]國立暨南大學是民國時期重要的國立大學,全校分大學部、中學部、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1927年6月,在趙正平姜琦之後,鄭洪年繼任暨南校長。鄭洪年力主將商科改為商學院,並在此基礎上增加農學院、文哲學院、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和藝術院五門,將國立暨南大學建設為當時唯一的華僑大學。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暨南大學的師生因積極參加救亡圖存的運動,引起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1934年1月2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以「視察教育和籌募基金」的名義,調鄭洪年前往南洋。校長職務由沈鵬飛代理,同年七月沈校長辭職由何炳松繼任。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首次組團參加,其中9名暨大學生分別參加了田徑、籃球和足球三項比賽。[7]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暨大校舍轉徙上海租界福建建陽直到抗戰結束。

1949年5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上海市。1949年6月24日,陳毅、粟裕頒布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文字第一號令」,正式接管暨南大學。1949年8月24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頒布軍教字第壹號令:「將暨南大學恢復為華僑高級學府以適應僑胞需要,所有該校各院系學生,凡符合上述宗旨而願繼續留校者,准予繼續在該校攻讀。其餘屬於文、法、商三院各系者,合併於復旦大學之同院系;屬於理學院各系者,合併於交通大學之同院系。」1951年3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暨大處理問題座談會,指出暨大由於華僑學生銳減而陷於停頓狀態;會議決定:暨大校名不取消,將來如有可能,可考慮復校。暨南大學文、法、商及理學院分別併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地理學系併入國立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人類學系併入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書於1951年分別調給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8]

1949年至1957年,回國求學的華僑青年約有43 000人。根據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保護華僑利益,扶助回國的華僑」原則[9],創辦了一批歸僑中等補習學校、華僑工業中等學校、華僑農業中等學校、外國語專科學校。1957年5月廣東省政協第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歸僑委員建議設立華僑高等學校。1957年5月13次,省政協主席陶鑄主持省政協第25次常委會,專門討論籌備華僑大學。1957年9月12日,華僑大學籌委會成立,陶鑄任主任委員,王匡陳序經等12人為副主任委員,委員37人。1957年11月14日「籌辦大學中央已同意,以恢復暨南大學遷來廣州」。1958年2月24日籌委會正式決定復校,請中僑委主任廖承志任董事長,公推陶鑄任校長,以廣州石牌的廣州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華僑補校)和港澳學生中等補習學校為校址,本科預科同時招生秋季開學,成立暨南大學籌備委員會辦公室,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副廳長梁奇達為辦公室主任,張泉林廖鉞為副主任,設科系小組、基建小組、募捐財務小組。先開設中文、歷史、航海、礦冶、水產等專業和一年制華僑預科、兩年制工農預科。廣東省和中僑委各撥款100萬元,1958年3月1日香港人士王寬誠捐助100萬元分五年繳付。1958年到校教師共105人,其中教授7人,講師9人,助教42人,應屆大學畢業生分配到校的助教47人。1958年招生1304人,其中本科754人,華僑預科293人,工農預科257人。1958年9月24日開學典禮前,籌委會結束,組建暨南大學建校委員會,副省長兼廣州市長朱光任主任委員,王越等13人為副主任委員。按照「面向華南、面向東南亞、面向亞熱帶、面向海洋」朝着綜合性大學進行系科專業調整。1963年1月陳序經繼任校長。

然而由於其僑校的特殊性質,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再度停辦,直到1978年經過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的大力支持下,再復校。[10]

校名演變
更多資訊 次序, 中文(註冊)校名 ...
Remove ads

現況

Thumb
石牌校區富力教學大樓

暨南大學由一所為培植海外華僑子弟而設的學校發展為綜合研究型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同時也屬於「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行列。2006年11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活動,正式邁入百年學府行列。2011年,學校成立研究生院,成為廣東省第三所設置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學校也是「111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建設高校之一。

2017年,暨大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之一。

2018年機構改革後,國務院僑辦整體併入中共中央統戰部,其直屬的暨南大學相應調整,成為「部部省」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廣東省共建高校[11]。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視察暨南大學。2019年8月6日,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於共同建設暨南大學的意見》[12][13]

2021年,暨南大學在日本東京成立暨南大學日本學院。該學院由暨大與千代田教育集團合作共建,獲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是暨大首個海外校園。[14]

學校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4個(金融學,產業經濟學,文藝學,水生生物學)、國僑辦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1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4個。19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1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1‰。

截至2023年3月,學校有全日制學生48580人,其中本科生30,180人,研究生18,400人,華僑、港澳台和外國留學生14,621人;有專任教師2,716人,其中兩院院士(含雙聘)9人,外籍境外院士10人,有國家級領軍人才61人,國家級青年人才67人,正高級職稱(教授、研究員等)879人,副高級職稱(副教授、副研究員等)1,060人,博士生導師904人,碩士生導師2,138人。[15]

Remove ads

校史回顧

更多資訊 年份, 暨南學堂沿革 ...
Remove ads

學校環境

Thumb
石牌校區禮堂
Thumb
石牌校區明湖
Thumb
珠海校區
Thumb
深圳校區

校區

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設有五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226.8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78.84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45.43萬平方米。

暨南大學校本部為石牌校區,與華南師範大學為鄰。當中明湖是人工湖,在1960年10月由來自港澳台僑和內地的師生共二千多人歷時兩個多月肩挑手挖修建完成。[16]學校擁有邵逸夫體育館、曾憲梓科學館、學生活動中心等供學生活動。圖書館前的大草坪也為學生主要的休閒地點。學校設有6所國家級三甲附屬醫院,1所專科醫院,1所直屬醫院。暨大校本部周邊最為繁榮的一條大街為石牌東路,也叫石牌商業區,便於同學外出就餐和消遣。在交通方面,有廣州地鐵崗頂站廣州BRT師大暨大站。

華文學院,即廣園東校區,佔地240多畝,建築面積達81,245平方米,位於廣州天河區瘦狗嶺路,因此亦稱瘦狗嶺校區。

番禺校區位於番禺區興業大道北側,於2014年完工,所在位置為廣州大學城的南岸地區,與大學城隔江相望。[17][18]校區總面積65萬平方米,設計總容量15,000人左右;未來還將擴展建築面積,提升建設規模。[19]

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前山路,佔地面積近900畝,地標有日月湖,代表性建築有行政樓、主體教學實驗樓等,其中行政樓因其外觀有「白宮」之稱。[20]

深圳校區位於深圳華僑城,由深圳旅遊學院於2020年1月升格為校區。位於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的新園區籌建中。

更多資訊 校區, 地址 ...
Remove ads

圖書館

圖書館是暨南大學最早的組織機構之一,在1907年3月23日,國內第一所華僑學府暨南學堂開學時便隨之建立。此後由於學校多次遷址,圖書館也經過多次重新組建。2007年9月,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總面積38180平方米。新館環境優美,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目前學校圖書館藏書368萬冊,當中包括中外文數據庫170多個,中外文電子圖書130多萬種,電子期刊37000多種。校本部圖書館與各分校區圖書館形成了共建、共知、共享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此外,針對僑生眾多的僑校性質和華僑華人重點學科建設,圖書館於1995年成立了「華僑華人文獻信息中心」,重點建設華僑華人文獻特色館藏。[21]

辦學現狀

學科建設

暨南大學現有37個學院,58個系,319個研究機構和97個實驗室,105個本科專業,4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擁有19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另有國家工程中心13個,省、部級設置的工程中心50個、重點實驗室31個。

更多資訊 文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 ...
Remove ads

臨床醫學院

研究院

  • 經濟與社會研究院
  • 產業經濟研究院
  • 建築設計研究院
  • 華僑華人研究院
  • 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
  • 生命與健康工程研究院
  • 核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院
  • 華文教育研究院
  • 生物醫藥研究院
  • 韶關研究院
  • 廣東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 南方傳媒研究院
  • 佛教文化研究院
  • 軌道交通研究院
  • 暨南大學臨床醫學研究院
  • 先進耐磨蝕及功能材料研究院

聯合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更多資訊 部級, 省級 ...

研究室

  • 網絡商務法研究室
  • 發熱研究室
  • 高等醫學教育研究室

研究所、研究中心、其他

學校聲望

由於特殊的海外色彩,暨南大學在國際上尤其是華僑中有較高聲望,被譽為「培養世界市民的文化大學堂」。[22]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學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70個國家和港澳臺的40多萬學生。馬寅初鄭振鐸梁實秋厲麟似王亞南周谷城錢鍾書周建人夏衍許德珩胡愈之嚴濟慈楚圖南黃賓虹潘天壽等一大批著名學者曾在暨南大學有過任教經歷。

學校優勢學科為經管類、新聞類專業,社會上有「始有暨南,便有商科」的美譽。[23]

2023年,暨南大學辯論隊從24所頂尖辯論名校隊伍中脫穎而出,最終在總決賽中擊敗北京大學,奪得第十屆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冠軍。[24]

排名聲譽

快速預覽 大學排名, 全球排名 ...
  • 根據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結果,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工商管理學獲評A(國內排名3%~7%),應用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生物學藥學獲評A-(國內排名7%~12%)。
  •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根據浙江工商大學學術評價與科技統計研究院研製的《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發展報告2024》評價排名,暨南大學國內排名24。

國際與區域交流

Thumb
石牌校區萬國牆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境外生人數一直在全國排名前列,國際化程度較高。[29]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發展需要,暨南大學分別設立華文學院及國際學院。華文學院致力於華文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而國際學院實行全英文教學,除漢語課外,所開設的各類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及公共課均採用英語原版教材。此外,學校與南非羅德斯大學共建了一所孔子學院

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學已同世界五大洲422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機構簽訂了雙邊協議或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它們遍及世界五大洲,包括美國巴西秘魯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台灣日本韓國印尼越南泰國等數十個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學校與港澳台聯繫密切,在香港和澳門分別設立辦事處,負責港澳兩地的事務,並在香港設立教育基金會。

2025年2月20日,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鄭英耀以廣州暨南大學2018年起改為中央統戰部管理,稱「學習過程中帶有政治目的,評估將是非理想的學習場域」,公告禁止臺灣高校與之交流,並終止承認該校學歷。修正後仍執意就讀學歷將不採認,至於過去持相關學歷者,以及規定修改前已入學的學生,學歷仍會被承認。[30][31]

部份友好學校

學校文化

校訓

Thumb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內的暨大校訓

暨南大學校訓「忠信篤敬」四個字的出處十分古老,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據《論語、衛靈公》篇記載,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到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時,孔子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該句子譯成現代中文,即指:「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含「言」和「行」兩方面,即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提出校訓的具體時間和人物已經無從考究,但學校早在南京建校時,「忠信篤敬」即為校訓。現時流傳下來的校訓,是老校長何炳松的題詞,其在1930年代曾主事暨南11年,是著名的教育家、歷史學家、編輯學家。在大學歷經幾度搬遷、停辦,1950年代再在廣州重建後,原有校訓已不復存在,「忠信篤敬」的校訓,直至1994年才正式恢復,隨後校方亦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給校訓注入了新的內涵。根據校方,校訓四字大致具備了以下的意義內涵:

  • 忠:有忠誠、不貳、盡心、無私等意義。
  • 信:有誠實、不欺、道義、真確等意義。
  • 篤:有厚實、真誠、牢固、專一意義。
  • 敬:有恭敬、嚴肅、尊重、謹慎等意義。[33][3]

暨南精神

  • 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3]

校徽

「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篇:「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思是面向南洋,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遠遠傳播到五洲四海。這體現在校徽設計上,字母「JNU」構成了一艘中國特點的帆船,船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為文化交流的橋樑,既現暨大的薪火相傳、不斷發展與時俱進,也有揚起風帆,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意念的寓意。同時,校徽的視覺中心是圖案化壽字文「南」字,傳神地反映中華傳統的文化。至於顏色採用的藍綠色,則寓意大學歷經百年,依然蓬勃煥發着茂盛的生命力。[3]

校歌

現行暨南大學校歌由龍吟(真名閆華)作詞,相西源作曲。[3]

歷任領導

Thumb
端方

暨南學堂(堂長)

國立暨南大學(校長)

暨南大學校長、名譽校長

暨南大學黨委(黨組)書記

  • 梁奇達(黨委代書記:1958.6-1960.4;黨委書記:1960.4-1963.6)
  • 楊康華(黨委第一書記:1964.3-1970.3;黨委書記:1978.4-1984.3)
  • 何軍(黨組書記:1984.3-1988.2)
  • 張德昌(黨委書記:1988.2-1991.6)
  • 伍國基(1991.6-1996.12)
  • 劉人懷(1996.12-2000.2)
  • 蔣述卓(2000.2-2015.11)
  • 林如鵬(2015.11-2025.2)
  • 孫彧(2025.2-至今)

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長

爭議

干預香港選舉

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期間,蘋果日報報導,有於廣州暨南大學就讀的香港學生投訴,指該校多間學院都被學系教職員或輔導員要求單獨見面。會面期間,對方可清楚說出學生所屬選區,及該區建制派候選人名字,要求港生投票予親北京派候選人,甚至提供包車,免費接載港生回港投票,報導質疑校方濫用個人資料作選舉動員。[36]

入學審查

大學發布的2020年招收香港學生簡章,當中特別提到報考學生要「無犯罪紀錄」,而往年的「免試入學」亦被改為「申請審核入學」。有輿論認為相關變動是針對參與「反修例示威」被捕人士而設。[37][38]

校友

暨南大學是中國政府創辦的第一所華僑高等學校,校友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暨南大學校友總會成立於1992年12月25日,1994年成為正式合法民間組織 。目前,在五大洲共有146個校友組織,既有地方校友會、專業同學會,也有行業聯誼會等,校友組織形式多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校友聯絡網。[39]澳門有逾3000名政府公務員是暨大校友。澳門的衛生醫療系統中,接近75%的醫生曾就讀於暨南大學。[40]

附屬機構

附屬醫院

直屬附屬醫院

更多資訊 醫院, 院系 ...

非直屬附屬醫院

更多資訊 醫院, 院系 ...

附屬學校

暨南大學擁有3間附屬學校,分別是:

暨南大學附屬中學(暨大附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暨南大學附屬小學(暨大附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暨南大學幼兒園(暨大幼兒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