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元勛 (1933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元勛(1933年7月2日—2013年4月12日),祖籍江蘇省贛榆縣青口鎮,曾任曲阜師範大學教授[1][2],中國楚辭學家。

快速預覽 張元勛, 性別 ...

生平

1954年,張元勛於青島一中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56年秋,《北大詩刊》停辦,他與林昭等人成為《紅樓》編委[3]。1957年中國共產黨發起大鳴大放運動,而後發展為反右整風運動。因擔任北京大學學生自辦的刊物《廣場》的主編,撰寫《廣場發刊詞》、《編後記》,以及與沈澤宜等合寫短詩《是時候了》等大字報而被劃為「極右派」,遭受輪番批鬥。1957年12月25日張元勛被逮捕,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張元勛被押送於北京南郊之團河農場河北省寧河縣茶淀清河農場等地區進行勞動改造。1965年刑滿,繼續留在清河農場,接受「無產階級專政」,頂着「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在勞動機關的管制下勞動[1]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張元勛被押送到山東省勞改隊所屬的章丘埠村煤礦,在煤井下挖煤四年;1966年5月6日,刑滿釋放但仍在管制中的張元勛由山東奔赴上海,以「未婚夫」之名給在提籃橋監獄中的林昭探監[4][5]。受此牽連,張元勛被單獨關押138天,險些喪命[6]。1970年又被押送至山東濟寧「六四」勞改農場,繼續勞動改造。1977年,「四人幫」倒台,對張元勛的監管得到政策性的放鬆。同年秋天,張元勛經其組織批准與來自山東農村的女青年馬用強結婚[5]。1979年11月24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平反裁決,推翻1957年的判決,宣告張元勛無罪[7]

張元勛後經由北京大學黨委決定,依照「就地安置」的原則被安排到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擔任先秦兩漢六朝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直至1994年退休。張元勛在先秦文學楚辭研究領域有頗高造詣,所著《關於屈原放逐的辨證》、《論二湘、二司及九歌的篇章結構》兩文,分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並被《人民日報海外版》轉載[8]。其著有23萬字的《九歌十辨》成為楚辭學研究的重要資料[9][10]。2013年4月12日,張元勛去世。[6]其遺體告別儀式於14日上午在曲阜師大舉行,北大中文系挽祭[1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