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福興 (音樂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福興(1888年2月1日—1954年3月5日),台灣苗栗縣人,後定居台北。他是台灣第一位留學日本的音樂家,專長的樂器是小提琴[1];也培養不少台灣本土音樂菁英。
生平
張福興出生於竹南郡頭分莊(今苗栗縣頭份市)[2][3]。從頭分公學校(現為苗栗縣頭份市頭份國民小學)畢業後,考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明治四十年(1907年)畢業[4]。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他獲得推薦保送上野的東京音樂學校,是台灣首位留日的音樂系學生,學習當時臺灣還沒有的管風琴這項樂器。為了學以致用,張福興在最後一年加修小提琴,他的指導教授為島崎赤太郎[5]:61,同學當中知名的有作曲家信時潔[6]、大提琴家萩原英一[5]:62。
職業生涯
1910年返台後,執教於母校,也在臺北二中(今成功中學)兼課。他不但積極培養本土音樂家,也於大正九年(1920年)組成玲瓏會管絃樂團,不定期舉行公開音樂會[7]。
除了教學外,張福興也熱衷採集台灣原住民音樂。大正十一年(1922年),張福興應臺灣總督府之邀進行原住民音樂調查,他於當年春季前往日月潭調查原住民民歌[8]:131[9]。1922年10月印刷《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並於12月25日出版發行[10]。他的《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是台灣第一本原住民音樂作品[11],他也成為第一位採集整理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台籍音樂家[12]。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他仍繼續從事音樂推廣及教學工作。除了擔任省立師範學校(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外,也主編國民小學的音樂課本[13],直至退休,仍以採集佛教音樂為己志[5]:121,直至1954年去世為止[3]。
參考文獻
傳記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相關詞條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