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彭瑞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彭瑞金(1947年),臺灣文學評論家,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曾經擔任中學教師。1947年,出生在新竹縣北埔鄉。青年時期因撰寫鍾肇政研究,獲鍾肇政賞識,締下其與臺灣文學的姻緣,而後長年投入臺灣文學的評論與研究工作中。1982年,獲得巫永福評論獎。1991年,出版《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1]

生平

1947年,出生在新竹縣北埔鄉。曾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專任教授、系所主任,2018年初校方為其辦理榮譽退休儀式、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並任台灣筆會理事長。其研究與評論獲獎無數,曾獲台北市西區扶輪社所頒之台灣文化奬、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發客家貢獻獎、及高雄市政府頒發之高雄市文藝獎等殊榮。[2]研究領域為台灣文學史、文學評論、台灣客家文學、台灣原住民文學等。

著作

更多資訊 書名, 出版社 ...
Remove ads

評價

在還沒有成立「台灣文學系」的年代,想了解台灣文學,除了葉石濤寫的《台灣文學史綱》外,另一本就是彭瑞金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彭瑞金終生投入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做研究、寫評論、辦雜誌、教書,著作等身,在台灣文學領域中,彭瑞金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3]學者賴松輝認為,彭氏自1980年完成其第一部評論集《泥土的香味》以來,即以對臺灣文學的評論聞名於臺灣文學界。而他所撰寫之《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一書,「更是早期臺灣文學愛好者必讀的經典佳作。」[4]學者江寶釵認為,於1991年,《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的出版,是深化了作家葉石濤過去在《臺灣文學史綱》中的文學意見。而該書的內容,也呼應了葉氏所念茲在茲的臺灣主體意識[5]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