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徐光啟故居

徐光启在上海的故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光启故居map
Remove ads

31.21968°N 121.49035°E / 31.21968; 121.49035

快速預覽 徐光啟故居,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徐光啟故居,又稱九間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老西門街道喬家路234-244號,是明朝大臣徐光啟的故居。該建築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1959年5月26日、1983年11月7日,故居被認定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2]

沿革

徐光啟故居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一棟朱紅色木牆的二層小樓。故居大門原在太卿坊,有三進三出式住宅,宅內原有「後樂堂」、「尊訓樓」等建築[3]。徐光啟生前,與意大利人龍華民鄧玉涵羅雅谷湯若望等一起修曆法,因西洋人習慣於居住樓房,徐光啟特建九間樓。萬曆三十六年,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受徐光啟邀請來滬傳教,曾寓居於此樓,並在宅西修建小聖堂,後名聖母聖堂,是上海最早的天主堂。堂中上方有卷篷,下鋪方磚,中奉聖母像,左為聖達尼老像,右為聖雷斯像[4])。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啟因父親去世回故鄉守制,當時全國各地饑荒,他在故居桑園和露香園廢墟開闢試驗田種植福建甘薯,並總結經驗編寫《甘薯疏》,建議朝廷在全國推廣以緩解饑荒[5][6]。在此基礎上,他在這九間樓寫出了巨作《農政全書[7]。清順治二年,清軍南下時,住宅遭到兵火,今保留部分僅是當年徐宅最後一進「後樂堂」的一部分[5]。因僅存後進九間,故稱九間樓[8]

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空襲,九間樓又被毀去兩間[9],僅存留兩層磚木結構樓房七間,建築面積縮小至685平方米[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九間樓」內尚有明代古井三口及房內鬥拱等飾物[11]。房屋屢經修繕,已失原貌,但主要樑柱仍是明代硬木,卷水雲花紋尚存,柱礎為覆盆式石基[12]。1956年文物普查時,居住在這幢樓里的徐氏後人,徐朱二媛老太將徐家珍藏的徐光啟絹質畫像及明代崇禎皇帝賞賜給徐光啟的「誥命」兩件,捐獻給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3]。1959年5月26日,故居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4]

文化大革命期間,原有房屋特徵已被破壞,徐光啟故居成為民居[13]。但硬木樑柱依然完好;柱礎、斗拱、替木、樓板仍是明朝材質。1983年11月7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定明徐光啟故居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