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心理衛生指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心理衛生指標(英語:mental health indicators)亦稱心理健康指標,為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也是需求評估(need assessment)的策略之一[1],其用來客觀呈現或推測次級資料項目與心理衛生問題的聯結,提供相關服務與政策之實證性參考 [2]。心理衛生指標最早是源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疾病的方式,強調地區有較高的需求項目,例如,貧窮、失業、單親家戶、酒醉駕車率與其他相關人類服務需求的環境因素。[3][2]
各國心理健康指標的發展現況
近幾十年來,美國心理衛生專業領域(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已廣泛將社會指標做為需求評估、方案發展、長期政策規劃之工具 [4]。例如,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1970年代發展出一套「心理衛生人口特徵輪廓系統」(Mental Health Demographic Profile System, MHDPS) [5],其項目資料是來自全國性大樣本的普查,重要指標內容包含有「社會位階」向度的經濟狀況、社會狀況 (職業)、知識狀況(教育);「生活型態」向度的家庭狀況、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居住生活型態與相關家庭方面;「族群」向度的社區穩定性、地區同質性與社會問題的高危險人口群。[1]
相關條目
- 社區心理學 (community psychology)
- 鄉村心理衛生 (rural mental health)
- 初級預防 (primary prevention)
- 心理健康促進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 心理衛生教育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HE)
- 方案評估 (program evaluation)
- 社區諮商 (community counseling)
-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
- 心理衛生行政 (ment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 心理健康政策 (mental health policy)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