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悲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悲 (佛教)
Remove ads

梵文巴利語Karuṇā)是佛教的主要教義及修行目標,英文通常翻譯為同情(Compassion)。為四梵住之一。

佛教

慈悲是所有佛教教派的共同理念,意思是同情心同理心,當別人受苦時能夠同情的心。在上座部佛教而言,慈悲被認為是達致今世解脫喜樂的法門。而在大乘佛教來說,慈悲更是普渡眾生以及修成菩提心的法門。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中,慈悲是四無量心所(又稱住心所,Brahmavihāra)之一。四無量心所包括Mettā)、慈悲(Karuṇā)、隨喜Muditā)和無分別心upekkha),有時亦會譯為慈、悲、喜、捨。[1]根據巴利文經典佛陀認為四無量心適合出家人或未出家的施主修行,[2] 並認為四無量心能照耀四方,去除三毒[3]今世淨心喜樂,下一世得往生天界[4][5]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來說,慈悲被提昇到和般若prajña,有時譯智慧)同等的重要性,是通往菩薩道的途徑。[6]在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中,認為修行者首先要發大願Vow英語Vow)普渡眾生,然後要破除我執(self-center),見性明心,而慈悲(同情心)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條件。[7]

漢傳佛教觀音有時亦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推動慈悲,為眾生救苦救難的菩薩。

藏傳佛教亦以慈悲為修行的首要條件,以大乘經典《入菩提行論》為入門法則。[8]

相關條目

附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