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憨第德
1759年的讽刺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憨第德》(法語:Candide, ou l'Optimisme)是1759年,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伏爾泰所著的一部法國諷刺小說。這部中篇小說以一位名為憨第德(Candide)的青年揭開序幕,先描述他在一位貴族的城堡里過着受庇護無憂無慮的生活(猶如伊甸園樂土),與貴族的女兒(Cunégonde)相互傾心,同時被他的老師潘格羅士(Pangloss)灌輸予萊布尼茨式樂觀主義。然而,好日不長,一天憨第德一時衝動親吻了Cunégonde,恰巧被她父親撞見,於是憨第德被這貴族「踢着背」趕了出城堡。憨第德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旅行生涯,週遊歐洲各地以及南美洲。一路上他見證並親身體會了人間的苦難,潘格羅士所教授給他的樂觀主義不斷受到挑戰,並開始不斷質問人生的意義。在最後,幾經離合,當眾人再次聚在一起時,憨第德(代表伏爾泰的觀點)得出了結論:若不徹底拋棄盲目的樂觀主義,專注於現實並勤奮工作,人生將充滿痛苦。正如憨第德自己所說的「我們必須照顧我們的花園」(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這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務實態度,認為人們應該專注於改善現實的生活,而非陷入無休止的哲學辯論。
Remove ads
憨第德藉此否定了他的導師潘格羅士(Pangloss)所提倡的萊布尼茨式信念,即「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這種信念主張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上帝設計的最完美版本,因此所有的痛苦和災難都有其合理性。憨第德最終拒絕了這種過度樂觀的世界觀,認為不應依賴這樣的理論來面對人生的苦難,而應該努力改善現實。
《憨第德》以它諷刺的語調,以及它古怪、怪誕且緊湊的故事情節聞名。有着類似較嚴肅的教育小說或浪人小說的情節,它滑稽地模仿了許多冒險與愛情的陳詞濫調,並以尖刻、風趣而不帶感情的筆調描寫其奮鬥過程。被論述的事情仍舊通常取材自歷史事件,例如七年戰爭及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5]。當伏爾泰時代的哲學家們為罪惡問題爭辯不休時,這本小說裏的憨第德也不例外,儘管其更直接而滑稽。伏爾泰透過諷喻譏笑宗教信仰、神學家、政府、軍隊、哲學與哲學家;最顯著的,他抨擊萊布尼茨及他的樂觀主義。[6][7]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