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
2023年纪录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中臺譯《戰場日記》),又譯《馬里烏波爾的二十天》(烏克蘭語:20 днів у Маріуполі,羅馬化:20 dniv u Mariupoli;英語:20 Days in Mariupol)是2023年上映的烏克蘭新聞紀錄片,由烏克蘭記者米斯帝斯拉夫·車諾夫執導[3],講述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車爾諾夫於2022年2月至3月期間,攜美聯社及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前線》節目組的攝製組深入烏克蘭頓涅茨克州第二大城市馬里烏波爾,記錄當地在俄軍圍困下的20天。電影於2023年1月20日在辛丹斯電影節全球首映[1],拿下電影節的世界紀錄電影競賽單元最佳紀錄片[4][5][6]。電影也被選為烏克蘭角逐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的作品[7][8],入選12月公布的短名單[9],最終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影片還入選第95屆國家評論協會獎年度五佳紀錄片[10]。
![]() | 此條目可參照烏克蘭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5月19日) |
Remove ads
發行
影片的海外發行由英國紀錄片發行公司犬吠負責,北美地區的發行權則由PBS發行買下[11],定於2023年7月14日在美國部分院線限量放映[12]。
香港區於2024年1月在Now TV自選服務Now True上架。[13]
電影於2023年8月31日在烏克蘭上映[14],正式上映前在基輔[15]及利沃夫提前放映[16]。到2023年9月首個周末,電影在烏克蘭累計獲得超過53萬格里夫納(折合1.5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烏克蘭紀錄片的最高票房紀錄[17]。
電影原定於2023年10月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拉扎雷瓦茨文化中心舉辦的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紀錄片節放映,但遭到極右極端民族主義政黨塞爾維亞激進黨強烈抵制,稱影片是「基輔政權的反俄政治宣傳電影」「西方國家改變塞爾維亞人民泛斯拉夫主義立場的企圖」[18]。最終電影被取消放映,主辦方澄清該決定並非他們做出,也沒有進行干預[19]。
Remove ads
反響
根據評論匯總網站爛番茄匯總的59篇評論文章,100%的評論家給予該作正面評價,平均打分為8.8分(滿分10分)。該網站總結的評論家共識是「《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讓我們對戰爭的破壞性影響進行了艱苦但至關重要的審視。」[20]在Metacritic上,28位影評人共給予了84分的分數(滿分100分),這部電影獲得了「一致好評」。[21]
《綜藝》雜誌的丹尼士·哈維(Dennis Harvey)稱電影內容「慘烈,但值得一看」,認為「這部非虛構電影可能沒有簡單的敍事弧線,但導演樸實無華的第一人稱敍述,以及其整理戰爭犯罪證據所引起的緊張感,讓電影依舊引人入勝」[22]。《荷里活報道》的法蘭克·切克認為影片是紀錄片類型電影的典範之作,記錄了俄軍對馬里烏波爾這座名義上的烏克蘭城市所進行的長達數周的圍困,非常具有沉浸感。撇開電影展現的人類悲劇不說,電影中最生動的部分,莫過於戰地記者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如何危險的環境下工作所必備的勇氣及聰明才智[23]。《聖何西信使報》的蘭迪·美雅絲(Randy Myers)認為影片是「嚴峻而至關重要的新聞報道」,「是美聯社駐烏克蘭記者在(馬里烏波爾)這座被俄軍炮火無情摧殘的城市待了將近三個星期後做作出的身臨其境的敍述」[24]。
RogerEbert.com的馬特·佐勒·塞茨認為影片應該列入「觀眾不希望看第二次的偉大紀錄片清單」,猶如「發自人間地獄的快訊」,其「支離破碎、混亂、不精確的本質是一種啟示」[25]。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