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打小人 (亞洲電視宣傳片)

ATV宣傳廣告短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打小人》,或稱《打小人篇》[2][3],是香港電視台亞洲電視為宣傳199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所製作的一個電視宣傳短片。它取名及取材自廣東地區流行的民間習俗「打小人」,具黑色幽默色彩,通過一名球迷老婦以「打小人」形式詛咒敵對球員的行為,展現球迷的狂熱及世界盃的影響力。

快速預覽 打小人, 語言 ...

此短片因在1995年度金帆廣告大獎中,罕見地獲得年度最高榮譽的「金帆大獎」而聞名。它亦在一些研究廣告文案創作的書籍中,成為分析案例。

背景與內容

足球界重要國際賽事199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的決賽周(下簡稱世界盃),在該年6月展開。當時香港的兩個免費電視台無綫電視亞洲電視(下簡稱亞視)均購得轉播權[4]:32,其中亞視製作了這個名為《打小人》的電視宣傳短片,進行宣傳。

《打小人》取名及取材自廣東地區流行的民間習俗「打小人」,其方式是一面手持鞋子敲打小紙人,一面說出詛咒之語[5]。短片的內容如下:夜裏一群婦人聚集在街角進行打小人,當中忽然出現一名操台山話[3]、手法奇特的老婦引人側目。她使用一隻足球鞋,對一些球員的比賽表現作出詛咒,包括蘭天尼意大利隊球員)、白必圖巴西隊球員)、馬圖斯德國隊球員),最後她留下古烈治荷蘭隊球員)必勝的宣言[註 1],手持一個足球與球鞋揚長而去,在其背影上出現字幕「一個球迷的故事」。[2][5][6][7][8][註 2]

製作

據提交予金帆廣告大獎的製作團隊名單,此短片的監製是金科(George King),他時任亞視的節目宣傳主管[註 3];創意指導、導演、剪接則由黃偉賢(Gary Wong)兼任,他當時在鏡面宣傳部任職高級導演或監製;文案由Cindy Chong撰寫[1][3]。但在廣告從業者勞雙恩1995年對金科、黃偉賢的專訪中,則指主要構思者是金科,他與黃偉賢商討後,交由Cindy Chong寫稿;黃偉賢負責導演工作。[3]

據金科解說,在他們的《打小人》推出前,競爭對手無綫電視已推出由知名藝人擔綱的世界盃宣傳片,而藝人知名度(不管直屬藝人及有望邀請的外援藝人)以及財力都是亞視的相對弱項,所以他們敲定了反其道而行的策略,以獨特的橋段為賣點[註 4]。金科最初打算從小市民生活中取材,以圖得到觀眾共鳴,後想到如果老婦人(通常對足球較缺乏興趣的群體[8])也對足球產生狂熱,這種橋段會具有新鮮感,直至某天他行經香燭店,便想出老婦「打小人」此一主題。構思雛形是兩名老婦為各自擁護的球星互相對打,後按黃偉賢的意見改為一人。此短片由一名具有打小人真實經驗的臨時演員主演[註 5],她能操多種粵語方言,製作團隊在聽過不同發音後,選擇了台山話;該演員亦對拍攝提供了意見,參與了文案的臨場修改。此短片從構思至完成後期製作,耗時約十日,拍攝時間只用了兩小時;撇除間接成本,花費不足港幣一千元。[3]

《打小人》推出後,亞視觀察到不少觀眾感到有趣。隨後亦推出了更多世界盃宣傳片,但因製作團隊的期望變大,構思越趨複雜,其後作品的效果反而不如《打小人》理想。[3]

Remove ads

獎項與提名

《打小人》曾在電視台熱衷參與的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獲得一個價值不高的入圍獎,但電視台的宣傳片則很少參選廣告界的獎項。據製作團隊的金科及黃偉賢憶述,在剪接完成後,他們的上級Danny Leung看後曾表現得十分雀躍,至1995年,金、黃兩人均已離開亞視(後又曾再度入職),Danny Leung卻意想不到地將此短片提交至1995年度金帆廣告大獎參選[3],而它最終更奪得年度最高榮譽的「金帆大獎」(Grand Kam Fan)[11][10]。金帆廣告大獎是香港廣告界一個重要的年度頒獎禮,一直由跨國廣告集團的子公司包攬大部分獎項,連華資廣告公司也難以獲得重要獎項,而電視台的宣傳部不是專業廣告人,他們能獲得最高榮譽獎項,被視作「業餘」擊敗專業的罕見例子[12],廣告界謂之震驚[11][5]。據勞雙恩對頒獎禮現場情況的描述,在當時廣告界人士眼中,該年度金帆大獎的大熱門是廣告公司奧美眼鏡88所創作的電視廣告,公佈《打小人》得獎時,在場人士普遍愕然,一度靜默後湧現笑聲和掌聲[3]。金帆廣告大獎的評選準則向來以重視創意見稱(相對於市場策略及反應),中國內地市場營銷、廣告學者盧泰宏及李世丁在合著中認為,《打小人》得獎象徵了該頒獎禮「對原創性的執著追求」。[12]

當屆亞視亦同時提交了一個名為《雪獅》的農曆新年時期廣告,但未能獲獎[3]

《打小人》較完整的獲獎紀錄如下:

更多資訊 廣告命名, 獲獎年份 ...

評價

此短片的風格多被形容為黑色幽默[2][6][12]。中國內地廣告學者鄭建鵬將它作為幽默手法的廣告文案之例,他指出老婦打小人與現代足球文化兩種元素有着「荒誕與現實、愚昧與時尚、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和矛盾」,營造強烈的黑色幽默效果,從中亦充分展現了世界盃的影響力[6]。市場營銷、廣告學者陽翼及萬木春則在合著中,形容該些矛盾點被「天衣無縫地結合」;他們又指出這個成本極低、無明星演員的宣傳片能奪得大獎,証明了創意的重要性[2]

中國內地傳媒學者丁柏銓主編的《廣告文案寫作教程》一書,將它作為幽默手法中的「顛覆思維定勢」之例,利用各種反差營造幽默效果。其列舉的反差包括:現實中鮮有跟足球扯上關係的高齡女性形象,與短片中投入激情的球迷老婦形象;對其他球員的詛咒,與對所擁護的球員送上的祝福;本來按着打小人活動的氛圍「順水而行」地發展情節,與真相揭曉時「急轉直下的結尾」。[8]

中國內地廣告界人士高志宏及徐智明的合著,分別將它作為誇張修辭及採用反向「代言人」的廣告文案之例。在誇張修辭方面,他們認為此短片以誇張手法渲染球迷的痴迷、世界盃的魅力,由於現實中確是有狂熱球迷做出各種不可思議之事,此手法不會帶來言過其實之感[7]:228。反向「代言人」則是指:有別於在廣告中設置「代言人」角色傳達正面、肯定訊息的常規手法,反過來設置跟受眾需求相反的角色,通過其批評的口吻作出反襯;此短片屬於成功之例。[7]:179–180, 217–218

中國內地的中國語文學者鄭燕萍,將它作為以商品利益關聯者視角出發的廣告文案創作之例,她指情節以老婦對球星們的仇恨展開,讓觀眾疑惑,甚至會使觀眾中的球迷憤怒,最後才揭示老婦也是一名鐵杆球迷,設計別緻[5]。香港廣告創作人畢明認為其意念出色,笑點達「人仰馬翻」的程度,老婦的狂熱行為也會讓球迷感同身受[10]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