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書
漢字構字方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書,具體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由《說文解字》的作者、東漢經學家許慎闡發。六書是中國傳統文字學的理論基礎,歷來深受重視。象形、會意、形聲、假借等術語,至今仍廣泛應用於漢字教學和研究中。直到20世紀的新文字學,才逐漸跳出六書,提出新的系統框架。

Remove ads
歷史
「六書」一說最早見於《周禮》,與五禮、六樂、五射、五馭、九數並列,為貴族教育——六藝的組成部分,但具體內容不詳。[1]據張政烺推測,可能是基礎的認字教材,如六十甲子。[2]
東漢,班固、鄭眾、許慎等人將六書解釋為六種造字方法,並説明具體名目。三人的說法大同小異,當源自兩漢之際的古文經學家劉歆。由於許慎說的名稱較能揭示六書內涵,班固說的次序較符合文字發展的邏輯,所以後人多結合二者,形成通行的六書説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不僅給出定義和例字,還在《説文解字》中用六書對具體漢字進行說解,其闡發的六書說為漢字學奠定理論基礎,讓漢字研究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3][2][4]
對六書的研究,至宋朝出現新的熱潮,如鄭樵《六書略》、戴侗《六書故》、張有《復古編》等,都對六書提出頗有見地的看法。[5]清朝乾嘉學派興起,引領六書研究的又一高潮。尤其是戴震提出的「四體二用」說,是六書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他將六書區分為兩個層次: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關於文字的形體結構;轉注、假借是用字之法,關於文字在使用過程中的規律。[6]
儘管歷代學者對六書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轉注的定義,指事、象形、會意的界線,以及一些具體漢字究竟屬於哪一書等問題上爭論不休,但始終沿用六書的名目。直到1935年唐蘭批判六書說、提出三書說之後,學者們才逐漸跳出六書這一傳統框架,提出新的理論模式,如陳夢家、裘錫圭的三書說,王寧的十一種漢字構形模式,等等。[7][8][9][10]
Remove ads
意涵
象形就是按照物體的實際形狀,描畫出圖形,作為文字。例如甲骨文的(月),象月牙之形。象形字描繪的物體形狀是具象的,但本義可以是抽象的,例如甲骨文的
(高),象高台之形,表示抽象的「上下距離大」。嚴格來說,隸變之後的漢字中已經沒有象形字,只有古代象形字的傳承字。[11][12][13][14]
由於許慎對於指事字的解釋較為籠統,且在整本《說文解字》中只明確「上、下」二字為指事,因此後世學者對指事與象形、會意的區別眾說紛紜。一般認爲,指事的特點是使用抽象符號,至少包括以下兩類字:一是用抽象符號指示位置關係,例如甲骨文的 (下),用抽象符號表示在下方;二是在象形符號的基礎上加上標示符號,例如甲骨文的
(刃),在刀的象形符號上加一點,表示刀刃部分。[11][15][16]
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形或表義部件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義。例如甲骨文的(兵),由兩個
(又)和一個
(斤)組成,構意為兩手拿着斧子,表示兵器。又如「信」,由「人」和「言」組成,表示誠信。[11][14]
形聲是由表示義類的義符和提示字音的聲符組合在一起,構造文字。在甲骨文階段,形聲字的數量並不多,只佔22%;到小篆階段,《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比例已經佔到87%。這些新增的形聲字多為分化字,例如:甲骨文的是象形字,象鳳鳥之形,後來加上聲符,演變為從「鳥」、「凡」聲的形聲字「鳳」在手动字词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甲骨文的
是象形字,象簸箕之形,後來加上形符,演變為從「竹」、「其」聲的形聲字「箕」。相比之下,不是逐漸分化、而是無中生有地新造出來的形聲字,例如近代為化學元素造的「氦」、「鐳」等字,其數量並不很多。[11][17][18][14]
除了提示字音,部分聲符還可以提示詞源意義。例如:「悌」的聲符為「弟」,除了提示字音,也提示「悌」的語義(弟弟敬愛兄長)與「弟」的語義有關;「氫」的聲符為「巠」,除了提示字音,也提示「氫」的語義(一種很輕的氣體)與「輕」的語義有關。[19][14]這也被稱為「形聲兼會意」。[20]
Remove ads
由於許慎對於轉注的定義和例子較為模糊,且除了《說文解字敍》中的「考、老」二字外,在《說文解字》正文中沒有再給出轉注的其他任何字例,因而後世對轉注的定義莫衷一是,至今尚無定論。一些學者認為,轉注與造字無關,如戴震、段玉裁等認為,轉注指的是互訓,即兩個同義詞互相作爲對方的釋義;江聲認為,轉注指的是《說文解字》按照部首分列各個漢字的體系。一些學者認為,轉注與造字有關,反映文字的孳乳分化,如章太炎認為,轉注指的是給一個詞的異音另外造字;鄭珍等認為,轉注是給已有的漢字加注音符或義符,產生新字。裘錫圭則徹底跳出六書的框架,指出轉注對於漢字研究來說是一個無用的術語,不必過多深究。[21][22][23]
一個漢字除了表示本義之外,還可以用來記錄其他的語義,包括:
- 與本義有關的另一個語義。如「涕」的本義是眼淚,現在多用來表示鼻涕。今人多稱此為詞義引申。
- 與本義無關的另一個同音詞,且該詞有本字。如「草」的本義是櫟樹果實,現在多用來表示草本植物(本字作「艸」)。今人多稱此為通假。
- 與本義無關的另一個同音詞,且該詞無本字。如「其」(
)的本義是簸箕,現在多用來表示虛詞。今人多稱此為假借。
許慎對於假借的定義(「本無其事,依聲託事」)較符合第三類,而例子(「令、長」)較符合第一類,引發後人爭論。大多數學者認為,六書的假借就是今人所說的假借,也就是意義較為抽象、很難用圖形表示的詞,找一個同音字來記錄。[24][14]章太炎則認為六書都關乎造字,六書的假借不同於今人所說的假借,指的是一個詞引申出新的語義,但不為其新造一個字,而是仍用原字來記錄,這種節製造字的行為就是假借,與不斷產生新字的轉注相對。[23]
Remove ads
來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