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政事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政事堂,習稱都堂政府東府[1]中國歷史上的官署名,在唐朝宋朝中華民國袁世凱掌權時期設立。其源出為完善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的三省制,以唐皇帝下詔敕前由門下省中書省舉行聯席會議,將與會處所定名作政事堂[2]。該宰相議事場所隨唐政局演變,重要性相對要高於朝堂[3]

活動

唐創立時的政事堂會議,出席人包括中書門下兩省長官及副官,與會時至多可達十多人,最少時僅有兩人。討論結果由輪值的「執筆」綜合記錄下來。皇帝的命令必須在該會議獲取正式通過,才可以送去尚書省執行。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會被視作不法[2]。其關聯體系的設立,是伴隨了唐代中央議政決策機制中朝堂議政的重要性下降,該時期中央所有軍國大事,首要是由皇帝主持的宣政殿常朝會議(中晚期再到延英殿延英召對會議)所決定——日常政事和具體實施方案則就由該政事會議擬定[3]

演化

唐至北宋

唐高祖武德年間,因中書省令、門下省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所以皇帝決定在門下省加設政事堂,令兩長官在此先達成共同意見。初始僅三省長官,即中書令侍中、左右僕射方能與會,後皇帝又加以他官參加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等。

唐中宗即位後,裴炎自門下侍中遷中書令,政事堂也隨之遷往中書省唐玄宗開元年間,張說執掌政權之時,將政事堂改稱為中書門下,俗稱仍為政事堂。北宋宋神宗之前亦沿襲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1914年,袁世凱將原中華民國國務院改為政事堂,設國務卿、左右各1人,參議7人,各局局長5人,所長1人。政事堂向中華民國大總統直接負責。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政事堂被廢。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