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敦阿都拉薩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敦阿都拉薩·胡先(馬來語: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或稱敦拉扎克,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巫統政治人物。他因在1971年推出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MNEP)而聞名。除此之外,敦阿都拉薩還介紹了綠皮書和紅皮書,以規劃和監督農村發展以及農業部門的發展。由於他對農村和國家發展的貢獻,因此被稱為「發展之父」[1]。
Remove ads
早年時期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北根浮羅可拉帝(Pulau Keladi),父親為胡先穆罕默德泰益(Dato' Hussein bin Mohd Taib),母親為法蒂瑪道勿(Hajah Teh Fatimah binti Daud)。
1934年,進入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1939年,進入馬來行政部門服務,後於1940年獲獎學金前往新加坡萊佛士書院進修,然而其學業隨着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斷。直到1947年才藉着馬來亞聯邦的獎學金遠赴英國深造,1950年在林肯律師學院考獲法律學位,成為一名外席律師。
在英國期間,拉扎克曾加入英國工黨,並在英國馬來人協會中成為突出的學生領袖,還組織了「馬來亞論壇」,召集來自馬來亞的學生一起探討國事。
從政經歷


回國後,阿都拉薩進入政府部門工作。1950年參加巫統,並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1952年,成為彭亨州秘書助理,並於1955年2月以33歲的年齡出任彭亨首席部長一職。
1955年7月,阿都拉薩參加馬來亞聯合邦首次全國立法立法議會之大選並獲得勝利,隨後成為教育部長。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進行獨立談判,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任職教育部長期間,他主導撰寫《1956年拉扎克報告書》,提出國語(馬來語)作為全國學校教學媒介語的長期目標,奠定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基礎。該報告對原有以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教學的學校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馬來亞獨立之後,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要職。
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出任巫統主席後,阿都拉薩成為副主席,並在獨立後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1970年,東姑宣布卸任後,阿都拉薩接任巫統主席及首相職務。

1969年五一三事件爆發後,國家陷入種族衝突與政治危機,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副首相阿都拉薩受命成立國家行動理事會(英語:National Operations Council,簡稱NOC),並擔任主任。該理事會臨時接管國家行政權,以恢復社會秩序,取代當時已被暫停的國會職能。理事會宣布暫停國會及部分州議會運作,同時延遲原定於東馬舉行的選舉,並實施宵禁等緊急措施。阿都拉薩曾表示,理事會預計需要兩周時間以恢復秩序。國家行動理事會在1971年國會重新召開後正式解散。同年11月,阿都拉薩被診斷患有癌症。
Remove ads
首相(1970年至1976年)
1970年9月22日,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由阿都拉薩接任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並兼任國防部長及外交部長。接任後,他推動一系列政策變革,包括積極實施國家教育政策與宣布推行新經濟政策,旨在於20年內通過經濟重組與貧窮消除,提升馬來人與土著群體的經濟地位。
在1969年馬來西亞大選中,執政聯盟在多個州屬失利。阿都拉薩隨後促成多個政黨加入政府,包括砂拉越的人民聯合黨、檳城的馬來西亞民政運動、霹靂州的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等,共同組成州級及中央聯合政府,並於1973年正式成立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作為新的執政聯盟。1972年,阿都拉薩接納馬哈迪·穆罕默德重返巫統,並在之後任命其為教育部長。
在外交方面,阿都拉薩推行中立與不結盟政策。1973年,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地區首個與北越建交的國家。1974年5月,他率團訪問北京,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邦交協議,馬中兩國正式建交。同年7月,舉行1974年馬來西亞大選,國民陣線贏得154個國會議席中的135席,以及全國360個州議席中的215席,成為主要執政聯盟。
為緩和五一三事件後的社會與政治局勢,阿都拉薩推動跨政黨合作並減少對抗性政治。國民陣線的成立被視為穩定政局與推動多元政黨合作的一項策略,也進一步加強了巫統在政府中的主導地位。
去世
1976年1月14日,敦阿都拉薩因白血病在倫敦去世,享年53歲,為馬來西亞唯一死於任內的首相。由於他對民族及鄉村發展有顯著的貢獻,因而被譽為「發展之父」。
家庭
敦阿都拉薩的妻子為拉哈諾亞。他們的長子納吉·阿都拉薩於2009年至2018年擔任馬來西亞第六任首相,2022年因貪腐案件入獄。
評價
2023年10月4日,時任交通部長兼民主行動黨秘書長陸兆福在彭亨地里望的中秋晚會致詞時讚揚敦阿都拉薩極富遠見,早在1974年便與尚在發展之中的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是東盟中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他說:「由於敦阿都拉薩的遠見與開明,大馬在1974年成為了首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比新加坡還提前許多,新加坡在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那時的中國作為共產主義國家,其經濟依然非常落後,並沒有多少國家願意與中國建交,但由於敦阿都拉薩的先見之明,我們與中國在1974年建立了關係,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2]
紀念

榮譽與獎項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