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猶太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加坡猶太人
Remove ads

猶太人在新加坡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當前,猶太人是該國一個重要的少數族群。新加坡猶太人,或稱猶太裔新加坡人,指的是具有猶太文化族裔宗教身份的新加坡公民。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東南亞唯一仍然有猶太人長期居住的國家[1]

Thumb
馬海阿貝猶太廟

歷史

殖民時期

Thumb
聖諾猶太廟

第一批移民到新加坡的猶太人是巴格達猶太人。巴格達貿易散居群體的遷移發生在十八與十九世紀,在1817年達到高峰,當時巴格達奧斯曼總督達烏德帕夏在其十五年的統治期間迫害猶太人。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猶太人是巴格達商人,他們在當時的英屬港口加爾各答與新加坡之間經商[2]。這些定居者以阿拉伯語為母語,抵達新加坡後則改用當時新加坡的主要語言馬來語。如今仍有大約180名這些猶太人的後裔存在,新加坡拉比莫迪凱·阿貝熱爾(Rabbi Mordechai Abergel)將他們形容為「亞洲唯一仍然存在的本土猶太人」[1]

1841年,三位猶太人(約瑟夫‧德韋克‧科恩(Joseph Dwek Cohen)、納西姆‧約瑟夫‧以斯拉(Nassim Joseph Ezra)和以斯拉‧以西結(Ezra Ezekiel))獲得土地租約,在駁船碼頭的一棟小店屋內建造會堂。該會堂啟發了「新那閣街」(Synagogue Street)的命名[3]

新那閣街位於新加坡第一個猶太人聚居區,其範圍由威基路(Wilkie Road)、蘇菲雅山路(Mount Sophia Road)、勿拉士峇沙路密駝路所圍成。猶太人稱之為「mahallah」(阿拉伯語中意為「地方」),是新加坡猶太社群的聚會場所[3]。當地猶太社群還有一項「民行」(希伯來語מנהג羅馬化:minhag直譯「習俗」),允許在安息日搭乘黃包車前往會堂[4]

1873年,曼那謝·梅耶(Manasseh Meyer)重返新加坡時,發現新那閣街的會堂已經破敗不堪,於是開始為猶太社群籌劃新會堂。猶太社群領袖將舊會堂賣給政府,並在滑鐵盧街(當時因附近的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而稱為「教堂街」)購買新地皮。猶太人很快遷入多美歌、滑鐵盧街、布連拾街(Prinsep Street)、實利基路(Selegie Road)和威基路一帶。至今,該區仍保留着若干猶太建築。

馬海阿貝猶太廟的建設在猶太社群獲得土地後不久展開,並於1878年完工。場內設有一口水井,用作「浸禮池」(宗教沐浴池)。1878年4月4日舉行了奉獻儀式,由盧庫納斯(Lucunas)或I.J.哈耶姆(I. J. Hayeem),或二人共同主持。1924年,該建築進行了擴建。

隨着猶太人移民新加坡的人數逐漸增加,馬海阿貝猶太廟在禮拜期間開始顯得過於擁擠。由於塞法迪與亞什肯納茲社群在禮拜方式上存在分歧,梅耶爵士決定另建一所新會堂——聖諾猶太廟,該廟於1905年落成。

到1931年,猶太人口增長至832人。根據當時的人口普查紀錄,這832名猶太人以及更多的阿拉伯居民是新加坡市區最大的房地產業主群體[5]

Remove ads

日佔時期

至1942年,日本開始佔領新加坡時,猶太人口已增長至1,500人。在佔領期間,許多猶太移民被送往位於樟宜監獄與森路(Sime Road)的戰俘營。在營地中,猶太移民被允許保留一個遵守教規的猶太潔食廚房[6]

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猶太人遷移至以色列與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因此,到1968年時,社群人數下降至約450人[7],甚至在1960年代某個時期跌至僅180人[6]

近期歷史

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隨着新加坡經濟發展加速以及大量亞什肯納茲猶太人移民,新加坡的猶太社群開始增長。截至2015年,該社群人數達到歷史新高的10,456人[來源請求]

人口統計

截至2015年,新加坡共有10,456名猶太人。大約有180名屬於「第一波」猶太移民的後裔,他們大多信奉猶太教正統派,並於將近200年前開始移居新加坡。新加坡拉比莫迪凱·阿貝熱爾(Rabbi Mordechai Abergel)將他們形容為「東南亞唯一仍然存在的本土猶太人」[6]

另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