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瓦本行政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施瓦本帝國行政圈(德語:Schwäbischer Reichskreis)或施瓦本行政圈(德語:Schwäbischer Kreis)是神聖羅馬帝國位於德國西南部施瓦本地區的一個帝國行政圈,成立於1500年,位於前施瓦本公國的領土上。然而,它不包括位於施瓦本的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領土、瑞士聯邦的成員國,也不包括萊茵河以西屬於上萊茵行政圈的阿爾薩斯地區的土地。前身組織1488年的施瓦本同盟在16世紀後期的新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期間被解散。
快速預覽 施瓦本行政圈 Schwäbischer Reichskreis, 國家 ...
施瓦本行政圈 Schwäbischer Reichskreis | |
---|---|
1500年—1808年 | |
![]() | |
國家 | 神聖羅馬帝國 |
首府 | 烏爾姆 |
面積 | |
• 1801年 | 34,314平方公里(13,249平方英里) |
政府 | |
行政圈縱觀 | |
• 1531-1537年 | 沃爾夫岡·馮·蒙特福爾特 |
• 1556-1562年 | 威廉·馮·厄伯施泰因 |
• 1563年,1564-1568年 | 克里斯托夫 |
• 1569-1591年 | 路易三世 |
• 1622-1628年 | 約翰·腓特烈 |
立法機關 | 行政圈議會 |
歷史時期 | 近代早期 |
• 成立 | 1500年 |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 1648年 |
1806年 | |
• 廢除 | 1808年 |
今屬於 | ![]() ![]() ![]() ![]() |
關閉
Remove ads
施瓦本行政圈的領導人是康斯坦茨主教(在1803年帝國代表團之後由巴登侯爵取代)和符騰堡公爵;行政圈的會議通常在帝國自由城市烏爾姆舉行。雖然它被分裂成許多主要是非常小的國家,但鑑於法國的持續向東擴張,這個行政圈保有了一個有效的政府,從1694年開始,法國甚至在凱爾要塞駐紮自己的軍隊。
到1792年,施瓦本行政圈由88個領土組成,其中只有符騰堡公國(後來升格為王國)、巴登侯國(後來升格為大公國)和奧格斯堡主教區具有重要意義。特別帝國代表團的主要結論(Reichsdeputationshauptschluss)將數量減少到41個,1806年的萊茵邦聯條約減少到7個(包括淪為巴伐利亞領土的國家)。
更多資訊 名稱, 實體類型 ...
名稱 | 實體類型 | 備註 |
---|---|---|
![]() |
帝國自由城市 | 施瓦本地區第35座城市,1360年由皇帝盧森堡的查理四世授予「帝國自由」地位。 |
![]() |
采邑主教區 | 成立於11世紀,15世紀起主教駐於多瑙河畔迪林根,在帝國議會中擁有第25席。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76年由哈布斯堡的魯道夫授予「帝國自由」地位,為施瓦本地區第2座城市。 |
![]() |
藩侯國 | 建立於1112年,自1535年起分為巴登-杜拉赫和巴登-巴登兩個分支,至1771年重新統一。 |
藩侯國 | 自1535年起為巴登的分支,1705年起駐地為拉施塔特,1771年併入巴登-杜拉赫。於帝國議會中擁有第58席。 | |
藩侯國 | 自1535年起為巴登的分支,1715年起駐地為卡爾斯魯厄,於帝國議會中擁有第60席。 | |
![]() |
藩侯國 | 屬於馬克格雷夫地區,1503年併入巴登,帝國議會中擁有第62席。 |
拜因特 | 帝國修道院 | 施瓦本地區第21個修道院,1376年獲得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施瓦本第17座城市,1281年由魯道夫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領地 | 1609年被黑森林的聖布拉修道院收購,以獲得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241年起。 |
![]() |
帝國修道院 | 819年由虔誠者路易創建,萊茵地區第11位女修道院長所在地,也是施瓦本第2位女伯爵之地。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3世紀起,施瓦本第36座城市。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75年由魯道夫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采邑主教區 | 約建於585年,1155年由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確認「帝國自由」地位,1526年起駐地為梅爾斯堡,帝國議會第23席。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351年起。 |
![]() |
伯國 | 1660年家族絕嗣,繼承於巴登,在施瓦本席次中為第10票。 |
![]() |
領地 | 自1726年起歸圖恩-塔克西斯家族所有。 |
![]() |
領地 | 自1661年起歸阿本斯貝格伯爵所有。 |
埃爾欣根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約1120年,1485年獲得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采邑修道院長區 | 1460年作為帝國修道院的繼承者成立,在帝國議會中擁有第57席。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229年起。 |
![]() |
男爵 | 1507年購得原基爾希貝格與魏森霍恩,1511年由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冊封為貴族,自1530年起為世襲帝國伯爵。 |
親王級 伯國 | 由采林根的貝托爾希特五世於1218年遺贈設立,自1441年為菲爾斯滕貝格-巴爾,1664年升為親王領,在帝國議會中擁有第90席。 | |
伯國 | 自1559年分出,1614年再次分割。 | |
伯國 | 自1614年從布隆貝格分出,1716年成為主系,1744年由菲爾斯滕貝格-菲爾斯滕貝格繼承。 | |
伯國 | 自1614年從布隆貝格分出,1744年成為主系。 | |
伯國 | 自1559年分出,1664年升為親王國並成為主系,1716年絕嗣。 | |
![]() |
帝國修道院 | 約730年由聖皮爾明建立,1007年由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二世授予班貝格主教區。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360年起。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391年起。 |
![]() |
領地 | 1507年被巴登收購。 |
![]() |
女修道院 | 1237年建立,為施瓦本第19修道院,1437年由神聖羅馬皇帝西吉斯蒙德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領地 | 位於博伊龍附近的豪森城堡周邊地區,1682年在領主家族絕嗣後由富格爾家族收購,1735年轉歸卡斯特爾伯國。 |
![]() |
帝國修道院 | 施瓦本第18修道院,成立於1231年,約1428年獲得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371年由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四世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伯國 | 施瓦本第1伯國,自1535年由菲爾斯滕貝格家族掌控。 |
![]() |
伯國 | 施瓦本第6伯國,1627年金融崩潰後被巴伐利亞購入。 |
![]() |
伯國 | 1560年由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一世授予「帝國自由」地位,1765年被哈布斯堡家族收購。 |
![]() |
伯國 | 948年至1634年歸克龍貝格家族所有,1697年起歸萊恩家族,1711年起為帝國伯爵,1806年升為萊恩親王國。 |
![]() |
領地 | 成立於1415年,1582年施蒂林根由帕彭海姆家族收購,1639年歸菲爾斯滕貝格-施蒂林根。 |
![]() |
伯國 | 佐倫伯國成立於11世紀,1576年分裂。 |
親王國 | 1576年從霍亨索倫分出,1623年由伯國升格為親王國,帝國議會第82席。 | |
![]() |
伯國 | 原為海格洛赫領地,1576年從霍亨索倫分出,1767年被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繼承。 |
![]() |
伯國 | 1576年從霍亨索倫分出,1623年升為親王國,為施瓦本第24伯國。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1186年,1694年獲得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365年起為施瓦本第25城市。 |
![]() |
領地 | 位於舍爾克林根附近的尤斯廷根城堡周邊地區,1751年歸屬符騰堡。 |
![]() |
帝國修道院 | 成立於1133年,自1346年起為帝國修道院。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86年由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采邑修道院 | 成立於752年,1062年由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授予帝國自由權,帝國議會第55席。 |
![]() |
帝國自由城市 | 施瓦本第20城市,1289年由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權。 |
![]() |
領地 | 位於沃爾法赫周邊,自1291年起由菲爾斯滕貝格家族持有。 |
![]() |
侯國 | 自1410年起由蘇爾茨伯爵持有,1698年歸屬施瓦岑貝格家族。 |
![]() |
伯國 | 古根豪森周邊地區,1565年獲得羅滕費爾斯伯國,自1621年起為男爵,施瓦本第8伯國,1622年分裂。 |
![]() |
領地 | 自1622年為克尼格塞格分支,1629年起為帝國伯國,1666年成為克尼格塞格主系。 |
![]() |
領地 | 自1622年為克尼格塞格分支,1629年起為帝國伯國。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93年由德意志國王阿道夫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修道院 | 成立於約822年,1466年獲得帝國自由地位,後歸屬城市。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75年由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地位,為施瓦本第15座城市。 |
![]() |
指揮部領地 | 自1272年起由條頓騎士團作為行政單位持有的領地。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約776年,1500年獲得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86年由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領地 | 自1354年由齊默恩伯爵家族持有,1594年歸屬赫爾芬施泰因家族,自1627年歸菲爾斯滕貝格-梅斯基爾希。 |
![]() |
領地 | 自1467年由弗龍茨貝格家族持有,1586年歸屬巴伐利亞公國,1705–1714年間由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作為明德爾海姆親王持有。 |
![]() |
親王級伯國 | 屬於符騰堡公爵,在帝國議會中擁有第80席。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1095年,帝國自由地位曾受厄廷-瓦勒施泰因家族挑戰,1764年由帝國御前法庭確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15年由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二世授予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約1090年,1495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伯國 | 1522年分裂。 |
![]() |
伯國 | 自1522年為厄廷根的分支,1674年升為親王國,1731年絕嗣。 |
![]() |
伯國 | 自1522年為厄廷根的分支,1774年升為親王國。 |
![]() |
伯國 | 自1623年為厄廷根-瓦勒施泰因的分支,1734年升為親王國。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40年由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二世授予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983年由聖康斯坦茨的蓋布哈德創立,帝國自由由腓特烈二世授予。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20年由腓特烈二世授予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78年由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約1240年起。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1126年,1482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1126年,1376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伯國 | 因門施塔特附近地區,自1332年由蒙特福爾特伯爵持有,1565年轉歸克尼格塞格家族。 |
![]() |
帝國修道院 | 1224年設立,為施瓦本第20修道院,1237年由腓特烈二世授予帝國自由市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434年由盧森堡的西吉斯蒙德授予帝國自由,1519–1689年為舊瑞士邦聯的同盟成員。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約1134年,1142年由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授予帝國自由地位。 |
![]() |
帝國修道院 | 由羅特修道院於1183年創建,約1440年獲得帝國自由地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約1250年起。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280年起。 |
![]() |
領地 | 位於克賴希高的領地,由帝國騎士弗朗茨·馮·錫金根的繼承者持有,自1606年為男爵,1790年升為帝國伯爵。 |
![]() |
帝國修道院 | 施瓦本第22修道院,約1258年由迪林根伯爵創立,1773年對抗烏爾姆成功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施瓦本第23修道院,1096年建立,1781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萊茵地區第6個修道院。 |
![]() |
伯國 | 1705年通過購買坦豪森領地(非坦豪森)獲得「帝國自由」地位,1741年分為施塔迪翁-坦豪森和施塔迪翁-瓦特豪森。 |
![]() |
領地 | 由施陶芬男爵(與霍亨施陶芬家族無關)持有,1602年絕嗣,後歸前奧地利,1738年由聖布拉修道院購得。 |
![]() |
侯國 | 自1251年由盧普芬伯爵持有,1582年絕嗣,後歸帕彭海姆家族,1639年轉屬菲爾斯滕貝格-施蒂林根。 |
![]() |
公國 | 采林根家族的一個分支,1439年絕嗣,1495年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其公爵頭銜授予符騰堡的埃伯哈德一世。 |
![]() |
領地 | 由蒙特福爾特伯爵持有,1780年歸屬前奧地利。 |
![]() |
領地 | 環繞坦豪森(非坦豪森市鎮)的帝國自由領地。 |
![]() |
帝國自由城市 | 約1400年獲得帝國自由地位確認。 |
![]() |
帝國自由城市 | 施瓦本第4座城市,12世紀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約1128年,1143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大膳長領地 | 尼齊德爾斯周邊地區,自1455年由瓦爾德堡家的「大膳長」(Truchsess)掌控,1463年由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授予帝國自由地位,1511年絕嗣。 |
![]() |
大膳長領地 | 位於伊斯尼附近的特勞赫堡城堡周邊,自1306年由瓦爾德堡家族持有,自1628年起為帝國伯國,1772年絕嗣。 |
![]() |
大膳長領地 | 原弗里德貝格伯國,位於舍爾城堡周邊,自1454年由瓦爾德堡-松嫩堡家族持有,1511年繼承給瓦爾德堡-特勞赫堡,1785年轉歸圖恩-塔克西斯家族。 |
![]() |
大膳長領地 | 位於萊伊特基希附近采爾城堡周邊,自1337年由瓦爾德堡持有,1508年從瓦爾德堡-特勞赫堡獲得沃爾費格與瓦爾德湖,1589年分裂。 |
![]() |
大膳長領地 | 自1589年為瓦爾德堡-沃爾費格-采爾的分支,自1628年為帝國伯國,1667年再次分裂,1798年絕嗣。 |
![]() |
大膳長領地 | 自1667年為瓦爾德堡-沃爾費格的分支,1798年繼承後者,1803年升為親王國。 |
![]() |
大膳長領地 | 自1589年為瓦爾德堡-沃爾費格-采爾的分支,自1628年為帝國伯國,1674年再次分裂,1772年繼承瓦爾德堡-特勞赫堡,1803年升為親王國。 |
![]() |
大膳長領地 | 自1674年為瓦爾德堡-采爾的分支,1803年升為親王國。 |
![]() |
帝國自由城市 | 1286年由魯道夫一世授予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約1275年起。 |
![]() |
帝國修道院 | 1056年由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一世建立,1274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1145年,約1257年獲得帝國自由權。 |
![]() |
采邑修道院長區 | 成立於1130年。 |
![]() |
領地 | 由赫爾芬施泰因家族持有,1627年分屬菲爾斯滕貝格家族與巴伐利亞公國。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約1300年起。 |
![]() |
公國 | 維爾滕貝格城堡伯國始於12世紀,1495年由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升為公國,帝國議會中擁有第52席。 |
![]() |
帝國自由城市 | 自14世紀起。 |
![]() |
帝國修道院 | 建於1089年,1750年從符騰堡公國手中獲得帝國自由地位。 |
關閉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