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國寶刀劍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国宝刀剑列表
Remove ads

日本國寶刀劍列表收錄日本自1951年以後依照《文化財保護法日語文化財保護法》指定為國寶的刀劍和刀裝工藝品。這些工藝品大多存放於寺廟、神社、博物館或者由私人收藏。

Thumb
從左到右:薙刀日本劍短刀日本刀太刀(圖片中未按比例展示)

歷史

自1897年以來,日本一直使用「國寶」一詞來表示日本國內所有特別傑出的文化財產,儘管自這個詞引入以來,其定義和標準發生了變化[1][2]。根據1951年6月9日生效的《文化財保護法》,列表中的刀劍和刀裝符合目前的定義,並已被指定為國寶。這些國寶或者重要文化財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根據其「特別高的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而選定的[3][4]。該列表列出了從古代到封建日本的110把刀劍和12具刀裝,年代跨度從古墳時代室町時代。這些物品被安置在佛教寺廟神社、博物館或由私人收藏。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這些國寶數量最多,122件國寶中有20件在此處[4]

在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的彌生時代,鐵器和武器,如,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5][6][7][8]。在這之後不久,來自中國、朝鮮以至於最後有來自日本本土的製鐵工匠都開始在日本本地生產鐵器[9][10]。這一時期在日本本土鍛造的刀劍都有模仿中式刀劍的痕跡,刀劍身都一般是直的日語直刀,且回火工藝還不完善[11]。這些刀劍被從腰間斜挎着佩戴,很可能被用作刺傷和砍傷敵方的武器[11][12]。從功能上講,將它們定義為刺殺而不是砍殺武器通常會更準確。之後在大和山陰陸奧等地逐漸發展出了一個個制劍中心,各流派工匠在那裏鍛造了各種各樣的日式刀劍,如日本劍、刀子日語刀子[13]以及大刀[nb 1][15]。扁平雙刃的「平作」劍起源於古墳時代,也正是在古墳時代中期前後,日式刀劍由突刺武器演變為揮砍武器[15]。根據8世紀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記載,「上古刀」也是宗教物品。事實上,日本傳說三神器之一就是一把劍。早期日本刀劍常被於古墓中發現或者作為神道教神社佛教寺廟中供奉的珍寶而流傳下來[16]。由於鐵易在潮濕環境下被氧化腐蝕,上古刀存世較少[8][17]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日式刀風格從筆直的上古刀或者直刀日語直刀逐漸演變為鍛造過程中有意彎曲的、更為精緻的日本刀,然而這一過渡時期的刀劍現存很少[18]。自上追溯到公元8世紀的正倉院所藏刀劍以及「小烏丸」都可以看出刻意製作的彎曲的刀身[19]伯耆國安綱日語安綱所鍛造的彎刀被認為屬於質量上乘品,此後的風格變化很小。他的作品被認為是「古刀時代」的開始,該時期一直持續到公元1596年,期間誕生了最著名的日本刀匠[20]。根據消息來源,安綱可能生活在大同年間(806-809年);或者更可能是與三條宗近日語三条宗近同時代的人,活躍於永延年間(987-988年)[21][18]。隨着馬匹(941年後)進入戰場,刀身形狀的變化也隨之增加,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用彎刀掃蕩的砍擊方式比傳統步兵所用的突刺方式更有殺傷力[9][19][22]。賦予刀身刻意的弧度是一項技術挑戰,這需要在鍛造刀劍時不斷逆轉錘打刀刃,使其發生的自然彎曲。沿着刀刃的鎬線進行加工是刀劍鍛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23]。平安時代的各種軍事衝突有助於完善刀劍鍛造技術,並導致各鍛造流派在日本全境內百家齊放[24]。這些鍛造工匠通常都居住在靠近行政中心的地方,因為那裏對刀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也很容易獲得礦石、木炭和水[20]。最初,這些工匠並不屬於任何流派或傳統[25]。大約在平安時代中後期,某些地區中心發展出獨特的工藝風格[26]。這些流派或鍛造傳統中最著名的是「五箇傳日語五箇伝五カ伝五ヶ伝,五箇伝,意思是五大鍛造流派),每一流派都產生獨特的工藝風格,並依各自所在的令制國被稱為山城傳、大和傳、備前傳、相州傳以及美濃[27][28][29]。五箇傳下各流派鍛造工坊生產出的古刀約佔總數的80%[20][25][30]。各刀劍鍛造流派之下都有許多的分支派系[20]。平安時代末期,愛好劍術的後鳥羽天皇召集了山城傳粟田口派日語粟田口派的久國、備前傳一文字派的信房等刀匠到他的宮中鍛造刀劍。這些鐵匠被稱為「御番鍛冶日語御番鍛冶御番鍛冶,輪流為皇家鍛造刀劍的工匠制度),被認為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刀劍工匠[nb 2][32]。後鳥羽天皇在粟田口、久國以及一文字信房等流派中選擇工匠合作進行自己專屬的刀劍鍛造活動[33]。鎌倉時代初期出現的太刀具有精心製作的和優雅端莊的整體造型[25]。而同一時期製作的短刀呈現出輕微向外彎曲的造型[34]

大約在鎌倉時代中期,武士階層達到了鼎盛時期[35]。因此,刀劍鍛造在日本許多地方蓬勃發展[35]。歷經1274年和1281年的蒙古入侵之後,刀劍鍛造工匠們開始致力於生產更堅固的刀劍,以刺穿入侵者的重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太刀變得更寬、更厚,並有一條筆直的鍛造線[36]。隨着鎌倉時代末期來自蒙古的威脅消散,這種發展趨勢發生了部分逆轉,刀身比鎌倉時代中期的更長、造型更端莊[37]。然而,來國俊、來國光、長船長光日語長光長船景光日語景光等繼續鍛造出平安後期鎌倉初期的優雅風格的刀劍。這些劍特別受京都貴族的歡迎[37]。鎌倉時代後期,短刀的產量大幅增加[38]。大師級的短刀製作者包括粟田口吉光來國俊日語来国俊新藤五國光日語新藤五国光、長船景光、則重日語則重左文字[38]薙刀作為鎌倉時代後期的新兵器出現[38]南北朝時期南朝北朝間持續長達60年的權力鬥爭引發了對刀劍的巨大需求[39]。在南北朝時期,鎌倉時代的太刀的特點進一步延續,其造型愈加華麗且刀身和尖的長度都在不斷增加。通常這些太刀的刀身都很寬,且厚度很薄[39]。在這一時期,短刀的尺寸也發展到了30—43厘米(12—17吋),稱為小脅差或寸延短刀寸延び短刀[40]。而此時期的短刀比鎌倉時代的短刀更短。同一時期也發展出了比太刀更巨大的刀具如「背負太刀」[j 1]野太刀[j 2]以及刀刃長120—150厘米(47—59吋)的大太刀[nb 3][42]戰國時代(1467年起)日本封建領主內戰,對刀劍需求巨大,刀劍鍛造工匠們不再自行精煉鋼材,導致了低質量刀劍被大量生產出來[43]。自此以後就不再有國寶級刀劍工藝品被評定收錄。

Remove ads

統計數字

Loading content...

表頭說明

國寶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content...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