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鷹鴞
鸱鸮科鹰鸮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褐鷹鴞(學名:Ninox japonica)也稱北鷹鴞或北方鷹鴞,一種中型鴞形目鳥類,隸屬於鴟鴞科鷹鴞屬。是一種掠食性鴞類,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國家。該物種直到最近仍被認為與Ninox scutulata為同種,Ninox scutulata包含11個亞種,分布範圍類似。[2][3][4]
目前,褐鷹鴞包括兩個亞種:遷徙型Ninox japonica japonica與非遷徙型Ninox japonica totogo。儘管被認為是日本最常見的繁殖鴞類,但對於此物種及其亞種的研究相對有限,N. j. totogo和N. j. japonica的分類亦曾引發爭議。[2][4] 目前無顯著的褐鷹鴞族群減少跡象,因此其保育狀態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無危。[3][5]
Remove ads
描述
Ninox japonica是一種鷹鴞類,身長約29至33 公分,翼展約60至70 公分。[3] 目前的研究顯示該物種無性別二態,平均體重約168克。[3][6] 褐鷹鴞具有類似鷹的外觀,其亞種幾乎無法區分。[3][2] 該物種的背部和翅膀呈棕色,尾羽有較淺的棕色水平條紋。[3] 頭頸、頭頂及臉部略帶灰棕色,喙上方有一小片白斑。[3] 其眼睛為鮮明的金黃色,喙為黑色,爪為黃色。[3] 腹部幾乎全白,帶有些許鏽色斑點,與其姊妹物種褐鷹鴞(N. scutulata)相似。[3][4] 除了線粒體差異外,研究顯示Ninox japonica的亞種N. j. totogo和N. j. japonica可透過N. j. totogo的較短翼弦(214-217毫米)及較長尾羽(118毫米)來區分。[4][7] 這被推測是由於N. j. totogo的遷徙性質而形成的適應。[4][7]
Remove ads
分類
鷹鴞屬包含36個物種,分布範圍涵蓋澳大利亞和大部分亞洲。該屬的某些物種因其反向性別二態和一種稱為「擁餌」("prey holding" or "mantling")的獨特行為而受到關注。[2][8]
Ninox japonica物種最初被認為與N. scutulata為同種,為褐鷹鴞複合體的三個物種之一,另外兩個是巧克力鷹鴞N. randi及褐鷹鴞N. scutulata。[3][2] 這組鷹鴞分布於東亞、東南西伯利亞、北韓、台灣、日本及菲律賓,在2000年代初被劃分為三個獨立物種前,曾被認為有11個表現型差異明顯的亞種。[2] 基於特殊的聲音特徵,N. japonica被分類為與N. scutulata不同的物種。[2] 此外,褐鷹鴞也分為遷徙型亞種N. j. japonica及台灣的定居型N. j. totogo。[3][2][4][9] 這兩個族群基於線粒體差異、繁殖期的些微差異及少數形態差異,如翼弦長度和尾長,被認為是不同的分類。[2][4][7] 科學界對這兩個族群是否應視為獨立物種仍有爭議,有些人認為N. j. totogo更接近隱蔽譜系,並建議在進一步研究完成前將其視為無效分類。[3][2]
Remove ads
棲地與分布
褐鷹鴞的棲地主要為低海拔落葉林,植被茂密,通常會在樹上築巢,其巢穴幾乎難以辨認。[3][7] 這些鷹鴞類很少會重複使用同一築巢地點。[7] 此外,該鳥類也曾被發現在樹木茂密的公園、花園和住宅區出現。牠們通常會在夏季棲地以南的雨林中度過冬季,偶爾會出現在混合林或針葉林中。[3]
褐鷹鴞的地理分布包括西伯利亞及大部分的東南亞。Ninox japonica的遷徙型N. j. japonica佔據了大部分的分布範圍,而N. j. totogo則全年棲息於琉球群島和台灣。特別是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及菲律賓是N. j. japonica常見的冬季棲地,而南中國、中國中部、韓國、日本及西伯利亞則是其繁殖和夏季棲地。[3][6][2][4][9][3][6][2][4][9] N. japonica的兩個亞種偶爾會在台灣共存。[2]
行為
褐鷹鴞的主要獵物為無脊椎動物,偶爾也會捕食脊椎動物。無脊椎獵物多為昆蟲,而脊椎獵物主要是體型較小的鳥類,偶爾也會捕食蜥蜴及蝙蝠。[3][6] 褐鷹鴞被描述為覓食偏好較廣泛的物種。[3][6] 牠們是夜行性獵食者,會從棲息點觀察獵物,並在空中或地面上俯衝捕捉。[3][6]
N. j. totogo亞種的雄性褐鷹鴞早在一月就開始佔領繁殖領地,並在二月與雌鳥結為伴侶。此期間,鷹鴞伴侶通常會共同活動,並增加鳴聲次數。[3][7] 這一行為通常表示鳥類的交配期,並持續至卵孵化完成。孵化期約為28天,從三月初至四月初進行。[3][7] 雌性褐鷹鴞單獨承擔孵卵工作,通常會產下3至4顆蛋。[3][7] 幼鳥在巢中約26天後離巢,通常在五月期間進行。遷徙型褐鷹鴞N. j. japonica通常不會在四月前佔據繁殖地點,其繁殖季節僅持續四個月,而N. j. totogo,的繁殖季節則估計長達五個月。[3][7]
褐鷹鴞的鳴聲通常為一系列低沉的「霍霍」聲,此行為僅見於繁殖期間的個體。相應地,褐鷹鴞的鳴聲在遷徙或冬季棲地區域中極為少見。[3][9]
保育狀態
目前全球範圍內並無顯示褐鷹鴞族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其保育狀態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然而,目前對於其在整個地理分布範圍內的族群數量所知甚少。[3][5]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