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最後地下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最後一班地車》(法語:Le Dernier Métro)是一部1980年的歷史劇情片,由法蘭索瓦·杜魯福共同編劇並執導,主演是嘉芙蓮·丹露和謝勒·狄柏度[1]。
該片設定在1942年納粹佔領下的巴黎,講述了蒙馬特區一個小劇院的故事。儘管面臨審查制度、反猶太主義和物資短缺,劇院仍然努力保持文化的完整性來進行被動抵抗[2]。片名突顯了當時城市生活中的兩大事實:人們由於燃料短缺將晚上時間花在劇院等娛樂場所,但宵禁迫使他們必須趕上最後一班地鐵回家。
1980年9月17日影片上映後,《最後一班地車》成為杜魯福較為成功的商業電影之一,在法國的觀影人數達到3,384,045人次,在美國的票房為300萬美元[3]。在第6屆凱撒電影獎上,《最後一班地車》獲得12項提名並贏得了其中10項,包括最佳影片獎。該片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
劇情
年輕的伯納德·格朗熱前往蒙馬特劇院準備排練新劇,在街上與一位女士調情時屢次被拒絕。到達劇院後,他發現那位女士實際上是劇院的布景設計師阿萊特,她是一名同性戀者。隨後,伯納德認識了劇院的老闆兼主演瑪麗昂。瑪麗昂的猶太丈夫魯卡斯是劇院的導演,外界以為他已逃離巴黎,實際上他秘密躲在劇院的地下室。每晚瑪麗昂都會偷偷放他出來,提供食物並籌備未來的劇目。兩人在空蕩蕩的劇院中討論當前的劇作並計劃讓魯卡斯逃出法國。然而,瑪麗昂逐漸對毫無察覺的伯納德產生了感情,而魯卡斯對伯納德所知的只有一張照片,以及透過通風口偷聽到的些許對話。
劇院裏無人知曉,伯納德是抵抗組織的一員,負責投放炸彈殺死了一名德國海軍上將。
首演當晚座無虛席,但次日一篇報紙惡意批評該劇為「猶太戲劇」。這位反猶作家想要趕走瑪麗昂並接管劇院。演員和劇組在夜總會慶祝演出成功時,這位作家在另一場聚會中誣告伯納德侮辱了瑪麗昂,導致兩人在街上發生肢體衝突。另一邊,兩名偽裝成防空警察的蓋世太保特工搜查了劇院,瑪麗昂絕望地向伯納德尋求幫助,以隱藏魯卡斯和他的物品。
在一次蓋世太保突襲中,伯納德的抵抗組織聯繫人被捕,伯納德決定全身心投入抵抗運動,放棄演藝生涯。就在他準備離開化妝間時,瑪麗昂前來道別,兩人在地板上發生了激情交集。
戰爭結束後,伯納德回到劇院演出由魯卡斯在躲藏期間創作的新劇。首演之夜,瑪麗昂扮演女主角,她向伯納德表達了希望與他共度餘生的願望,但伯納德坦白說他從未真正愛過她。大幕落下時,伯納德、瑪麗昂和魯卡斯手牽手接受觀眾的掌聲。
Remove ads
演員
- 嘉芙蓮·丹露 飾 瑪麗昂·施泰納
- 謝勒·狄柏度 飾 伯納德·格朗熱
- 讓·普瓦雷 Jean Poiret 飾 尚-盧普·科坦
- 海因茲·貝納特 Heinz Bennent 飾 魯卡斯·施泰納
- 安德烈亞·費雷奧爾 Andréa Ferréol 飾 阿萊特·紀堯姆,布景設計師
- 波萊特·杜博斯 Paulette Dubost 飾 傑爾曼·法布爾,劇院的老員工
- 薩賓娜·奧德彭 Sabine Haudepin 飾 娜丁·馬薩克,年輕女演員
- 尚-路易·李察 Jean-Louis Richard 飾 達夏
- 莫里斯·里施 Maurice Risch 飾 雷蒙·布西耶,劇院技術員
- 馬塞爾·貝爾貝爾 Marcel Berbert 飾 梅林
- 李察·博林傑 Richard Bohringer 飾 蓋世太保軍官
- 拉茲洛·薩博 László Szabó 飾 伯根中尉
- 尚-皮埃爾·克萊因 Jean-Pierre Klein 飾 基斯頓·勒格利斯,抵抗運動成員
- 法蘭克·帕斯奎爾 Franck Pasquier 飾 雅科/艾力
- 羅斯·蒂埃里 Rose Thierry 飾 雅科的母親
- 馬蒂娜·西蒙內特 Martine Simonet 飾 馬蒂娜·塞內夏爾
- 基斯頓·巴爾托斯 Christian Baltauss 飾 替代伯納德的演員
- 瑞娜塔 Rénata 飾 格蕾塔·博格,夜總會歌手
- 赫尼亞·齊夫 Hénia Ziv 飾 伊馮娜
- 尚-約瑟·里歇爾 Jean-José Richer 飾 勒內·貝納爾迪尼
- 謝茜嘉·祖克曼 Jessica Zucman 飾 羅塞特
- 勒內·杜普雷 René Dupré 飾 瓦倫丁先生
- 阿蘭·塔斯馬 Alain Tasma 飾 馬克
- 皮埃爾·貝洛特 Pierre Belot 飾 酒店門童
- 雅各·魏茲布魯特 Jacob Weizbluth 飾 羅森[4]
Remove ads
製作
杜魯福很早就想拍攝一部關於法國佔領時期的電影,因為他的叔叔和祖父都曾是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員,曾經在傳遞信息時被抓住。這一事件最終在《最後一班地車》中得以重現[5]。杜魯福的靈感來自演員讓·馬萊的自傳,影片以此為基礎,並參考了佔領時期劇院人士的其他資料[6]。
這部電影是杜魯福設想中關於娛樂界的三部曲其中之一,主題圍繞劇院展開[7]。1973年的《戲中戲》則探討了電影世界[7],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杜魯福還完成了其第三部《魔法機構》(L'Agence magique)的劇本,計劃講述音樂廳的世界[7]。70年代末,他正要準備開始拍攝,但由於電影《綠屋》的失敗,迫使他轉向更具商業潛力的項目,拍攝了《愛情逃避》。
杜魯福於1979年9月開始選角,為嘉芙蓮·丹露量身打造了瑪麗昂這個角色,欣賞她的活力[8]。謝勒·狄柏度最初不願參與該片,因為他不喜歡杜魯福的導演風格,但最終被說服參演[9]。
大部分拍攝在克利希朗迪街的一家廢棄巧克力工廠進行,工廠被改造成了攝影棚。拍攝期間,丹尼芙因摔倒導致腳踝扭傷,迫使劇組臨時調整拍攝計劃。編劇蘇珊·希夫曼(Suzanne Schiffman)因嚴重的腸梗阻住院[10]。影片共拍攝了五十九天,於1980年4月21日結束[11]。
主題
杜魯福的電影常常將拍片與觀影聯繫在一起[12]。《最後一班地車》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自覺。影片開頭將紀錄片鏡頭與時代重現相結合,同時展示了當代的電影海報[13]。
杜魯福評論道:「這部電影不僅涉及反猶主義,還關乎普遍的不寬容」,影片中的寬容透過讓·普瓦雷(Jean Poiret)飾演的同性戀導演和安德烈亞·費雷奧爾(Andréa Ferréol)飾演的女同性戀設計師這兩個角色表現出來[14]。
如同杜魯福早期的電影《祖與占》和《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一樣,影片的三位主角——瑪麗昂·施泰納(丹尼芙飾)、她的丈夫魯卡斯(海因茲·貝納特 Heinz Bennent 飾)和劇院演員伯納德·格朗熱(德巴狄厄飾)之間也存在一個愛情三角關係[1]。
反響
影片在法國的觀影人數達到了3,384,045人次[15]。
- 奧斯卡金像獎(美國)
- 提名:最佳外語片
- 國家評論協會(美國)
- 提名:最佳外語片[17]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
- 獲獎:最佳外語片
- 凱撒電影獎(法國)
- 獲獎:最佳男主角(謝勒·狄柏度)
- 獲獎:最佳女主角(嘉芙蓮·丹露)
- 獲獎:最佳攝影(內斯特·阿爾門德羅斯 Néstor Almendros)
- 獲獎:最佳導演(法蘭索瓦·杜魯福)
- 獲獎:最佳剪接(馬田·巴拉凱 Martine Barraqué)
- 獲獎:最佳影片
- 獲獎:最佳音樂(佐治·德呂 Georges Delerue)
- 獲獎:最佳美術指導(尚-皮埃爾·科胡特-斯韋爾科 Jean-Pierre Kohut-Svelko)
- 獲獎:最佳音效(米歇爾·勞倫特 Michel Laurent)
- 獲獎:最佳編劇(蘇珊·希夫曼 Suzanne Schiffman 和法蘭索瓦·杜魯福)
- 提名:最佳男配角(海因茲·貝納特 Heinz Bennent)
- 提名:最佳女配角(安德烈亞·費雷奧爾 Andréa Ferréol)
- 大衛獎(意大利)
- 獲獎:最佳外國女演員(嘉芙蓮·丹露)
- 金球獎(美國)
- 提名:最佳外語片
Remove ads
另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